作者:尹恭弘
古典文学中爱国主义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不仅研究对象极其广泛,而且与伦理学、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也有密切关系。为了推动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现将主要分歧意见概述如下。
一、要研究古典文学中爱国主义,首先要确定那些作品属于爱国主义作品,这必然要涉及到对爱国主义这个范畴的定义和内容的理解问题。
早在五十年代讨论李煜词的过程中,毛星根据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煜的所谓的往事,就只能是李煜自己享乐生活的往事,李煜的所谓爱国,也只能是与他的往事有关的李煜的王朝。很明显,这些都不能叫做爱国主义。必须指出,对于南唐这样的王朝,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什么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独有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南唐,则立国不过四十年。有的同志提出了“不要机械了解列宁的话”,以为不必拘泥于“千百年”,但要用“四十年”去代替“千百年”,却未免太过“灵活”。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列宁的话就是不正确的或至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爱国主义的产生所以需要千百年的时间,这是由于爱国主义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有着全民的意义。要产生这样的情感,就必须在经济上、文化上、生活习惯等等方面形成全民的特殊的传统和利益。而这些,却绝不可能是在几十年以至百余年所可能产生的。因此,对于南唐这样的国家,“爱国主义”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毛星还认为,中国人的“自己独有的祖国”,早已有了固定的概念,这就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在五代以前,中国曾经经历过三国和南北朝的分裂,但中国人“自己独有的祖国”的概念并没有因此改变。如果中国人在三国时,“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在五代时又分裂为“南唐”,“吴越”等等,而否定了统一的中国,那么千百年所形成的祖国这个概念岂不是太不巩固了么。把祖国的概念由“中国”变而为“魏”或“蜀”、“南唐”或“吴越’,分明是改变。这种改变在中国人民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中国人民的祖国——中国这个观念并不那样薄弱,可以随便忘却或抛弃。在秦汉以后,汉族人民离开了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国这样一个祖国的观念,而另外去找一个什么祖国,并且把这叫做什么爱国主义,这是荒谬的。最后,毛星指出,“国家”一词或“国”这一个字,和别的词和字一样,由于用法不同,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有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的国家,也有封建割据的国家,还有爱国主义一词里所指的国家,这三者显然不能混为一谈。爱国主义一词里所指的国家不能与封建割据的国家相混,如果相混,那么爱国主义就变成为封建割据主义了,爱国主义一词里所指的国家也不能与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的国家相混,如果相混,那么劳动人民在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里,就根本不应该有什么爱国主义。如果有,那么他们的爱国主义不是等于受压迫他们的工具了么?[1]
在六十年代初的道德继承问题讨论中,华山提出的爱国主义的看法对研究者颇有启发。他在引用完列宁的定义后,就指出,我们对于这个定义,当然不能理解为爱国主义是一种超阶级、超时代的全民道德。因为一切定义都是抽象的概括,它只能包括事物的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不可能把全部内容都包括进去。所以在论到具体的某一时代、某一国家的爱国主义或者体现在某一个别人物身上的爱国主义时,就首先必须考虑到该时代、该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及战争性质、个人的阶级地位等等具体特点,不作这样的分析,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