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张涛 贾学书
【内容提要】

对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诗的诠释具有多义性,笔者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对《锦瑟》诗的四组意象进行了分析,并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感受此诗所蕴涵的诗歌审美指向,得出《锦瑟》是一首歌颂爱情,倾诉作者对爱情无限渴望的爱情诗。

【关键词】李商隐;《锦瑟》;爱情诗

我们对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并不陌生,甚至能熟记成诵,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诗把诗人对爱情的体验写得明净而又缠绵悱恻,把人得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在李商隐的一些诗中甚至把这种感情描绘得达成扑朔迷离的境地,最有代表性的就算《锦瑟》这首诗了。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清代王渔洋之《渔洋诗话》称这首诗为“一篇《锦瑟》解人难”,袁行霈、罗宗强之《中国文学史》称这首诗为“号称难懂”。自宋、元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到现在,对这首诗意旨的探讨始终是李商隐无题诗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当代作家王蒙也染涉其中。

综而言之,目前学界对这首诗的解释有代表性说法有以下几种:(1)宋代的刘颁、明代的胡应鳞;清代的施润章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的婢女名,因而《锦瑟》是一首爱情诗。(2)南宋胡仔认为是写一种叫“锦瑟”乐器的咏瑟诗。(3)清代的朱鹤龄认为诗人是在追忆死去的妻子王氏,应而是悼亡诗。(4)清代的梁章钜、吴汝伦认为是李商隐仿玄宗而作政治寄托诗。以上各说的学者依然沿用了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思维范式,把研究思维方向建构在指涉对象的功利性上,从而陷入了对此诗诠释的一种误区,造成了诠释过程中的多义性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笔者以为,理解这首诗要把思维方向建构在诗歌效应的审美性上,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意旨。

我们知道,诗歌的审美是一种过程,是读者对诗人心理体验历程的一种共鸣与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方法上就不能局限于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而应该从读者的角度,从读者感受的接受心态去理解“我感知到了什么”。诗歌作为诗人感情抒发的载体,它既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艺术渗透,同时又是读者对诗人主体情感在心理上的体验与接受。对《锦瑟》这首诗,应该从读者感受的接受心态去感知和理解,这应该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我们在沉吟这首诗时常常会有一种人人心中所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复杂情绪呢?这和李商隐本人复杂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对李商隐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牛李党争导致其仕途坎坷。李商隐在其十九岁时得到属于牛党的令狐楚的赏识,二十五岁那年又经令孤楚的儿子令狐陶的推荐中了进士,应该说牛党对他是有恩情的。但是后来李商隐又得到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并且把他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他,作了王茂元的女婿。于是作为李党政敌的牛党认为李商隐此种行为是背恩忘义。后来令孤陶作了宰相执掌政权后,就处处排挤李商隐,使李商隐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这就在他的诗歌中过多表现出抑郁感伤的情调。第二件事是爱妻早亡,感情受到很大挫折。他的妻子是王茂元的女儿,夫妻感情很好,但他的妻子却在他三十九岁那年不幸去世,令他痛苦不堪。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感情上的伤害,比如李商隐年轻学仙时曾和一个女道人有过一段伤心的爱情故事。

这些人生经历使李商隐成为一个感伤的内向性性格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说,内向性性格往往注重自我心智感受的体验,这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他的诗歌带有明显的主观化倾向,注重诗人的内心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李商隐这首诗时要导源诗人内心的情绪感受,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底蕴。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首诗可以说既难也不难,说他不难是因为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明白易懂。首联意思是说:锦瑟啊锦瑟,你怎么会五十根弦呢?我弹奏起瑟弦一音一节使我回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首联告诉我们这首诗的诗心是“思华年”。再看尾联,尾联实际上是呼应首联,意思是说: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流逝,只能成为一种追忆,但青春年华的酸甜苦辣之情在当时实际上就使人惘然不知所措了。尾联抒发一种惘然之情,而这种惘然之情是通过诗人的追忆所获,所以这首诗的线索是追忆,不是很明白吗?

然而,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难就难在对“此情”的理解。“此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呢?我们必须通过理解中间两联,才能确切理解感受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感情。这也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理解这首诗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诗人精心选择了四个在时空画面上毫无联系的典故。组成一组有象征意韵的物象,并由这种物象折射传达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心灵感悟,形成一组有特殊韵味的心象。前面我已经说过,理解这首诗的方法要从读者感知的角度去理解,从读者的角度对这些物象的进行心化性育。用读者的生命之心去感悟诗人的生命体验,所以我们必须先来理解这四个典故以及由此而折射传达出的心象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第一组物象我们可以概括为:“庄生晓梦”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这样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句话讲的是庄子哲学的相对性的。从庄子来说,可以说是庄子梦为蝴蝶;而从蝴蝶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蝴蝶梦为庄周,因而物是相对等齐的。但李商隐在此并没有采用他的哲学含义,而是活用此典,把庄子所做的梦说成是“晓梦”,由这一物象我们会有什么心理效应呢?“晓梦”是美好的,却又是短暂的。“迷”和“梦”会使我们感知到一种人生“虚幻性”。从更为深层的文化意义上说,李商隐还受庄子超脱思想的影响。关于庄子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庄子妻子死了,他不但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不理解就问庄子这是为什么呢?庄子就告诉他说,人是积气而成的,来自于自然,现在人死人,又返回自然,不是应该值得高兴的吗?可见庄子哲学的超脱性,李商隐显然也多少受到他的思想影响。

再看“望帝齐心托杜鹃”典故。第二个物象可以概括为:望帝春心。其典故是这样的:《华阳国志》记载,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国的君王,名叫杜宇。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抗洪救灾。有一个人叫鳖灵,因治水有功,望帝便禅位于他,自己隐居山林。不料鳖灵变坏,望帝复国未成,忧郁而死,魂化为杜鹃,暮春啼哭,口中流血,其声哀怨。由这一物象可以感知到的心象是“哀怨、悲切”。李商隐把这一典故加以改造,把望帝的复国之心说成是“春心”,就给人一种情爱的缠绵。

第三个物象是:沧海珠泪。其典出自《博物志》:是说在南海外有鲛人,是一群象鱼一样生活在海里的人,能织绡,哭泣时眼泪变成了珠子。由“鲛人泣珠”的传说我们可以感知到“泣哭”的“心动”;并且是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鼓瑟,自然会引起诗人对往事的“思念”之情。
第四个物象是:蓝田玉烟。蓝田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省,以产玉出名。这个地方日光绚照,蕴藏其中的玉气便冉冉上升。这种气远看好象在,近看却没有,此典不知出自何处。唐代著名的的文论家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曾引戴叔伦的话说:“诗家不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以此来说明诗歌之美在于有“韵味”。李商隐化用此典,旨在传达一种人生境界:“玉”是一种美好的表征,但这种美好却象玉上之烟一样,虽然美好但却不可得。

通过以上对中间两联的分析,《锦瑟》这首诗所说的“此情”就是“美好、短暂、虚幻、超脱、心动、哀怨、悲伤、缠绵、美好而不可得”这样一些富有概括性、象征性的人生情感意象。

这些情感实际上是李商隐晚年对自己人生经历一次大总结,其中既有对甜蜜爱情的回忆,又有爱情失落的悲伤痛苦:既有对自己仕途生涯的无限感慨,又有着自己忧国伤民的无限怅惘之情。诗人就通过这些意象的特殊组合从而获得了诗歌表现的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样的人生情感又不是李商隐一人所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体验的。所以这首诗虽然“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晓”,并且很多学者把这首诗作为李商隐诗歌的代表作更是一种独见。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以为,李商隐的《锦瑟》诗通过诗人弹奏锦瑟之弦,引起了诗人对往事青春年华的追忆,重在抒发一种诗人对社会人生青春年华的无限怅惘之情,所以《锦瑟》应该是一首咏物抒怀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