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留下文字记录的文学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由于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的民间想象、文人写作和官方采编,给它的文学注入了不同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风格。在3000—2000年以前的早期作品中,《诗经》代表着诗的黄河,《楚辞》代表着诗的长江,折射和转喻着民族国家早期开发的精神历程。《诗经》中不少诗
是从北方民间采集来的,携带着民间的风俗和性情,却在编选过程中向中原王朝的礼乐文明靠拢。《楚辞》主要是屈原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保留了南方的许多神话想象、巫术仪式和歌咏体制,启发人们去关注和吸收更多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形式。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幸事,在《诗经》上升为“经”的地位之后,又在经外有经,以《楚辞》的首篇为《离骚经》。如此两个源头或“双经体制”,就打破了仅有一个源头的封闭性,呈现了既面向文人书面传统、又面向民间口头传统的多维的开放性,使士大夫文人敢于想象民间也存在着经典的可能性的源头,“式以风骚,仰陪天簌”(李商隐语)。
中国文学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对外国开放的传统。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就开通了跨越沙漠和高山的丝绸之路。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和西域音乐内传,引起了中国文学结构和门类的深刻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