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张俊荣
论文关键词:隆中对  战略决策  现实思考

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针等。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认真剖析“隆 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 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 目标 的行动是盲 目的行动;没有 目标的决策是盲 目的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运筹策”。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 出蜀汉集 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 国益州作为 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互相配合 ,密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 ,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 目标与长远 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

目标具有方向作用。企业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 由两个 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 目的的综合体 。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 目的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 目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 ,它就丧失 了存 在的意义。在三 国的创业之主中,刘备走过的道路最为坎坷。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依曹操、附袁绍、寄刘表,始终没有摆脱附从的地位。他寄人篱下,颠沛半生,直到诸葛亮为他制订 了“隆中决策”,确定了先取荆益、以成鼎足、后图中原的战略 目标,才有了转机 ,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开创 了他的帝业 。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不是没有 战略目标,只是太抽象,“信大义于天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总体追求而已,很难谈可行性 。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 ,使蜀汉集团的总体 目标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了,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具有合力作用。目标可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个力。集体力是由个体力组成的。现代管理科学用力的矢量图来分析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当方向不统一的时候,力量是分散的,其合力就小,甚至互相抵消;在方 向统一的时候 ,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劲往一处使 ,力往一处用,其合力就很大 ,可以超过个体力的简单总和。现代系统理论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时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往往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非加和原则就是说 ,集体力 与个体力的关系,不是 1+1=2,而是 1+1>2。这就是 目标的合力作用。目标除了可以把个体力集 中起来成为合力之外,还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相互的促进、激励、比较和竞赛 ,从而把各种潜在力量充分发掘出来。诸葛亮在隆中决策 中提 出的战略 目标,大大增强了蜀汉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众将士齐心合力为蜀汉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目标具有检验作用。目标不仅是方向,目标也是进度。有了目标可以随时检查 自己的行动,衡量工作的得失。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就具体化为 目标管理 。目标作为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有一系列 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不仅有总指标,还有分指标;不仅有年度指标,还有季指标、月指标 。按照 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每个部 门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 自从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制订 了“先取荆州,后取巴蜀 ,再 图中原 ”的战略 目标后 ,其成员就一直为实现这个战略 目标而奋斗。诸葛亮五月渡泸、七擒孟获、两次上表、六出祁山,都是为实现这一 目标进行的不懈努力。

二、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

客观情势是决策的依据。情势寓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因此管理者必须全面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有利的信息、不利的信息等,对各种信息都要力求明了。要使 自己能全面把握情势,信息灵通,一要多看多听,二要广交朋友,三要派人调查 。亲 自到各处走走听听看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以诚信吸引追随者,使追随者乐于及时向你转达信息,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派人明察暗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收集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

诸葛亮做出隆中决策 ,正是因为他全面把握了当时的情势,十分清楚地掌握 了曹操的情况、孙权的情况、荆益州情况以及刘备 自身情况等信息,加之分析判断又正确,隆中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存在了。隐居荆州、过着耕读生活的诸葛亮,能够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似乎是他的“天赋”或“道术”,其实 ,诸葛亮虽隐居,但并不闭塞,他同外界有着广泛 的联系。荆州地处中原,是天下交通的中心四面八方来往的人很多。诸葛亮同四面八方来往的人有许多交往,他身边实际上有一个由知识阶层组合的友谊联络网。此外,其兄诸葛瑾在东吴为官,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 ,这些 都是他 了解外 界情 况的渠道。

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科学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深化认识。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仅要全面 、及时地获得有关 的信息 ,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分析 、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 ;就是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深化过程。信息是可贵的,但信息只是一般的零散的认识,不是全面 的东西,不是本质 ,不是物的联系,不是规律。只有经过思维的过程 ,在头脑 中进行加工处理 ,才能将认识深化 ,形成新 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和刘备同处于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襄之国,一个能够看 出在 当时条件 下,荆益可 以独成一格、三分天下 ,一个却对此扑朔迷离,原 因就在于,诸葛亮分析研究 了他所得来的有关时局发展的各种信息 ,从而对天下形势得 出比刘备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更正确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根据兴复汉室的目标要求和对 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 ,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 ,就是联合孙权 、共抗曹操。与孙权结盟 ,是在科学地分析了各方实力的情况下提 出的。首先,诸 葛亮分析曹操有三大优 势:一是个人优势。曹操在名望低、力量小的情况下竟能战胜袁绍 ,由弱变强 ,不仅在于能抓住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而且还在于其深谋远虑,有很强的驾驭时代风云的能力。二是军事优势。当时曹操拥有百万雄兵,是名副其实的兵多将广 。三是政治优势。曹操亲 自把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以汉献帝的名义 ,向割据势力发号施令,取得了很大的政治主动权 ,也赢得了北方人 民的拥护。其次 ,孙权集团虽没有曹操强大。但 占据着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又经过孙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政权稳定 ,地势险要 ,民众依附,人才众多,是一支举足轻重 、不容忽视的借用力量。面对这’两大战略集团,对于要兴复汉室的蜀汉来说 ,最大的威胁来 自曹操。然而蜀汉 自身的实力 ,又无法单独与其抗衡,只有借用孙权的力量,共抗曹操,才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所 以诸 葛亮告诫刘备说 ,对孙权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首先 ,应该广泛地收集信息 ,掌握信息 .不闭门造车 ,不做盲人瞎马式 的决策;其次,应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逻辑思维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要借助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

三、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所谓理性,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从认识论 的角度讲,决策是一种主观范畴,是人的思维产物。人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构成的活动过程,分析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推理和判断都要 以客观公理和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孔子说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凭空猜想,不要主观臆断,不要 固执 己见,不要 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 ,不要把 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客观情势之上 ,要坚持理性原则 。所谓趋利,就是指趋利避害。《孙子兵法》说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意思就是说 ,趋其利而权变之 ,以造成有利的态势 。又说,“乱而取之”、“强而避之”,也就是说,乘敌之乱而取之 ,因敌之强而避之。这就是作战所应当遵循 的原则——趋利避害 。比较敌我双方的利害关 系,有利于我者 ,则立即行动,全力以赴 ,形成强大的攻势以取胜。如果敌方实力强于我方,则避其锐气,以待时机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人。违背了理性原则 ,决策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趋利原则,决策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围绕“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提出分步实施 的四步战略对策,就是以客观形势为依据 ,通过严谨的分析、全面的综合 ,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原则确定下来的。第一步 ,取荆州。诸葛亮说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G912。诸葛亮在荆州隐居多年 ,对荆州 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楚 ,控制 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四通八达 ,进退 自如,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第二步,得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 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物资来‘源 。发展要有基地,立国要有国土,否则,就没有基本的立足点和生存条件,兴复汉室就成为空中楼阁。同样 ,诸葛亮也指明了得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三步,三分天下,形成曹魏、孙吴、蜀汉三足鼎立的形势。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曹操,实是因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孙权,而是因为“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这两方 的实力太强,实不可图,三方只能鼎足而立,等待时机。避其锐气,以待时机,是趋利避害的战略决策原则 。第四步,在实现上述目标后 ,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以向宛洛”,“出于秦川”,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

事实上 ,任何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激烈的竞争,管理者所要谋划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性和趋利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一个企业的客观实际包括:宏观的方针政策、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资源供应者的情况、自身的条件和素质等。战略决策遵循理性和趋利原则 ,就要考虑符合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利益和发展;符合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兴趣;适应不适应 自身的条件和素质;能不能在竞争中领先和取胜等。还应该注意,客观情况是发展变化的,决策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并适时进行调整 ,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概言之,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 问题 ,顺应社会的需要,有利于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从总体上看无疑是正确的,它成为刘备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基本指导思想 ,对蜀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代不少人给诸葛亮“隆中对”以很高的评价。“隆中对”的决策实践也给现代管理以深刻启示。管理从决策开始,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全面把握客观情势,充分掌握各种相关信息 ,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决策原则,科学地确定事业的目标和规划。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现代管理者应当把做好战略决策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M].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2] 芮明杰.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05:209.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