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朱军
摘要:宇文所安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文论译文历来成为西方高等学府汉学研究的教材,堪称经典。然而,毕竟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逾越文化的鸿沟。文论翻译还牵涉到语内翻译的问题,情形更加复杂。从狭义的翻译过程——理解与表达——两方面分析其译文,同时指出其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译文;赏析

中国古典文论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而且还是古代文学家创作经验的结晶。经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论已经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随着文学世界化思潮的兴起,文论典籍翻译作为中西文论互释的桥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涌现出许多文论家,刘若愚(James.J.Y.Liu)、黄兆杰(Siu-kit 19ong)、余宝琳(Pauline Yu)、杨宪益(Yang Hsien-y)、施友忠(Vincent Yuchung Shih)以及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其间,宇文所安集12年心力精心翻译、评注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享有较高声誉,该书不仅被列为哈佛大学权威教程,同时还被我国国内相关高校选为专业教材(乐黛云,2002:5)。

宇文所安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文论译文历来成为西方高等学府汉学研究的教材,堪称经典。然而,毕竟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逾越文化的鸿沟。

一、理解透彻、深刻

翻译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它不仅仅是代码的转换,而且是信息的传递。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因此,要保证意思的正确传递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理解工作。首先是对源语语言知识的理解。翻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选义问题。英语、汉语中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所以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判断选取所需词义。文论翻译情况更为复杂,其中包含了个层翻译过程,首先是与内翻译,即辨义。由于时间的差异,语言文字的意义在不断的变化,今人对古人的语言理解往往出现困难。其次才是语际翻译,也就是把典籍文论翻译成外文。

辨义为翻译之本,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表达。文论典籍翻译也是如此,但文论典籍无论从语言形式和思想理念上都与其他类型文本存在着不同之处。中国语言文字经历了古代、近代及现代几个时期的演变,语义和表达方面变化较大。

宇文所安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和文论思想,在参阅大量注释的基础上,对《文心雕龙》等中国古典文论的理解透彻入微。现仅举几例,借以窥斑知豹。

例1,《文心雕龙》“原道”中“逮及商周,文胜其质。”文、质二字在中国古代的文论当中极为重要,历代都有关于二者的讨论,佛经翻译当中更有“文质之争”之说。因此,正确理解二者含义对翻译表达极其关键。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质”指内容等实体方面的内容。宇文所安抓住了二者的思想精华,把它们译为Patterning and Substance, 必要时在括号内含于拼音注释为(wen, chih),较为准确的表达了其内涵。下面看宇文所安在正确理解基础上的译文(“逮及商周,文胜其质”):When it reached the dynasties of Shang and Chou, patterning became greater than substance (chih)。然而这一理解表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语境和话语中,随着意义的微妙变化而变化。如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译文:“Only when refinement (wen) and substance (chih) are in perfect balance do we have a gentleman.”宇文所安将其理解解释为:In the context of the Analects, “refinement”(wen, patterning) and“substance”refer to behavior and character; but they became central terms in literary thought.Lu Chi is still able to use pin-pin, “perfect balance”, in conjunction with “intricate and lovely craft,” Li-tsao; in later literary theory“intricate and lovely craft,” would suggest an imbalance, a preponderance and perhaps an excess of wen, “patterning”, “refinement”.(宇文所安)由此可见,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论的理解并不是僵化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文章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再来看宇文所安对下句的理解:

例2,“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羲画其始,仲尼翼其终。”对于该句,易下爻辞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天象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说,易经八卦最先为伏羲氏所创,后经孔子增补最后成形。宇文所安的译文为:“The Images of (Hsia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ere first to bring to light spiritual presence (shen-ming. “spirit-brightness”) that lie concealed. FuHsi marked the initial stages [ by producing the trigrams of the Changes], and Confucius added the Wings[exegetical and cosmological tracks accompanying the Changes]to bring the work to a conclusion.

例3,“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 研神理而设数。”(From Fu His, the mysterious Sage who found the canon, up to the time of Confucius ,the uncrowned king who transmitted the teaching , all took for their thought the mind of the way to set forth their writings (chang), and they investigated the principle of spirit(shen-li) to establish their teaching.) 礼记月令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太皋帝庖牺氏,风姓也。”纪平云:“玄圣当指伏羲诸圣,若指孔子与下句为复。”可见,“风姓”当指伏羲,并非为孔子。宇文所安将其译为From Fu His , 是对原文比较深刻正确的理解。

二、表达流畅,手法多样
有了辨义和正确理解,并不等于就可译出好的作品。一部译作是否能被读者接受,是否具有生命力,还要看译者的再创造是否成功,即表达是否准确而得体。在文论翻译表达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面对原语与译入语间的种种“共时性”,差异,而且还要顾及到文论典籍在特定时代的语言习惯、话语模式和译者所生活时代语言表达间的“异时性”,差异。换言之,译者往往需经历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的思维表达过程,才能根据预定翻译目的,恰当运用语言转换技巧,充分传达原文本文化信息并使之符合译入语接受习惯。下面结合《文心雕龙》相关译文分析:

1.译文内注、脚注结合。如“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宇文所安的译文为,“No person was responsible for these, which are the fruit (shih, ‘solids’)of jade tablets inlaid with gold, the flower of green strips with red writing (wen) : they came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li)of spirit(shen).”该句为文内注释,再看下例内注、脚注结合的译例:“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宇文所安的译文为,The origins of human pattern(jen-wen)began in the Primordial. 并且在Primordial后加注:t’ai-chi, the Ultimate,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from which the differentiated world came into being.

这种译注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极具文化内的词汇和独特意象更清楚的为译语读者所了解,又不致使译文的流畅性受到严重影响,可谓是较好的选择。

2.译文表达中的“语码混杂”现象。语码混杂是指使用一种语言时,夹杂有另一种语言的成分,这另一种语言成分多是词或短语,包括它们的语音形式(邢福义,2000:414)。文论典籍翻译中音译技巧由来已久,早在古代译经时,玄奘就有“五不翻”之说。现在人们在翻译某些专门文化术语时,常诉诸音译,这种现象实质上就是语码混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不同文化的交融性。

从上文所引用的诸多实例中可见,宇译表达中常用拼音,“语码混杂”现象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宇文教授在给出该词英译的同时,用括号标出其汉语拼音,这与一般单纯用拼音来翻译有所区别。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译文:“Only when refinement (wen) and substance (chih) are in perfect balance do we have a gentleman.”

三、遗珠之憾

宇文所安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文论译文历来成为西方高等学府汉学研究的教材,堪称经典。然而,毕竟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逾越文化的鸿沟。文论翻译还牵涉到语内翻译的问题,情形更加复杂。因此,宇文所安的译文在某些方面还有商榷和提高的余地。下面仅举两例,借以讨论: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宇文所安的译文为,The origins of human pattern( jen-wen) began in the Primordial. 并且在Primordial后加注:t’ai-chi, the Ultimate,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from which the differentiated world came into being. 此句把“太极”译为primordial 并注释为t’ai-chi, 让人有累赘多余之感。因为随着目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之间的了解不断加深,西方人对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理解也不断的深入,把“太极”译为t’ai-chi直接就可以为英美读者所接受。在比如,“阴阳”、“功夫”、“武术”、“关系”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在直接音译为Ying Yang, Kung Fu, Wu Shu, Guan Xi 时就已经广为接受。把“太极”一译为primordial 并且注,影响译文的流畅,所以笔者认为,把太极直接音译为 t’ai-chi 是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

“木铎起而千里应”。一句的译文为:The sound of the wooden bell-clapper arose, and was answered from a thousand leagues around. 该句译文中把“应”理解为“回答、回应”(answer),表现出作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对于“木铎起而千里应”一句,孔安国注曰:“木铎施政教时以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天下。”易上系辞:“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其创始人孔子更是享有“孔圣人”之称。孔子的思想和言论一直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和人们的行为楷模。依据此注释和我们对孔子的了解,我们认为“应”字应该理解为“遵从、响应”,英文译为follow较为妥帖。故此,则原句可改译为The sound of the wooden bell-clapper arose, and was followed by people from a thousand leagues around.

四、小结

宇文所安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和翻译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东西方学者的一致公认,其译文做到了“信,达,切”,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多种表达方式的结果。但是,译文尚有可供商榷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我们为有这样精美的翻译作品而欢欣。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序.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李特夫,李国林.辨义·表达·风格——《诗大序》宇译本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