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玮
在晚唐诗坛,七绝是特别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诗体,作者众多,风格上也有新的发展。对此,学界已作过详细讨论①。时间推移至宋初,七绝创作仍兴盛不已,而且,在多种风格并存的前提下,某些较有共性的发展趋向,也开始渐露端倪。这直接影响到此后宋诗的发展。本文试对宋初七绝的创作状况作一分析,希望既不忽视其丰富性,又能呈现其主导趋向。所言如有未当,尚祈方家指教。
一
清人潘德舆曾通论七绝特质,说这一体裁“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途有远近,皆可循行;然必有弦外之音,乃得环中之妙”(《养一斋诗话》卷二)。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蕴:一、就表现手法言,盛、中、晚唐各有开拓,晚唐以来的七绝,议论成分的突出最引人注目。二、就整体风格言,无论采用什么手法,七绝传统上终是以浑含蕴藉为宗。以下即从手法与风格两点出发,对宋初七绝作一考察。
在表现手法上,宋初七绝有两个特点:第一,随着说理手法的大量运用,写景抒情之中也多掺入议论笔调,两者有时无法截然划分开来。如徐铉《阁皁山》:“殿影高低云掩映,松阴缭绕步徘徊。从今莫厌簪裾累,不是乘轺不得来。”传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