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六朝之鬼神志怪书”曾谓:“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后来讲到宋话本、人情小说等多次谈到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明清时期,儒道佛三教逐渐融合,广泛浸入中国小说的素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反映在包公文学形象的塑造上,小说、戏剧中的包公形象明显地打上了宗教印痕,尤以佛教为甚。本论文主要就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展开讨论。
1 阎罗包老
宋时包拯以威严知开封府,民间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所谓“阎罗”本是梵文(yamaraja)的音译,意为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其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关于阎王的来历《慈悲道场忏法》中说:“阎罗大王昔为昆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立誓愿,愿我后生为地狱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及百万众皆悉同愿。昆沙王者今阎罗王。”《慈悲道榭千法》卷4在中国有关阎王的故事传说在隋唐时期及以后广为流行。相传韩擒虎、寇准、范仲淹、包公死后都当过阎王。
宋元有关包公的话本、杂剧中,以包公为阎王并加以发挥的故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