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既对《文心雕龙》的文本进行解读,发掘和阐明了《文心雕龙》的立论之本,体会和索求了文本的本意,也有其精到的、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阐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正如周勋初先生所评:“《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乃是清末明初三大文学流派纷争涌现出来的一部名著。季刚先生继承了《文选》派的传统,吸收了朴学派的成果,在批判桐城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1]《文心雕龙札记》。从问世以来此札记一直是《文心雕龙》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之一。在《文心雕龙札记》中,“章句”论是其他篇目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朴学家重视语言文字的特点,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作品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对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章句”篇的思想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阐释,以期求教于前辈和专家。
一、论“章句”的三重涵义
我们认为,黄季刚先生对章句的多重涵义进行了解读:
(一) “章句”的最初涵义。也即“章句”的第一种涵义:作为阅读古书时离章断句的符号。
释“章”。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在解释“章”之前先释“”。他解释说:“《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施于声音,则语有所稽,宜谓之;施于篇籍,则文有所介,宜谓之;数言连贯,其辞已究,亦可以谓之。假借为读,所谓句读之读也,凡一言之停驻者用之。或作句投,或作句豆,或变作句度,其始皆但作耳”。指出“”是行文中间的停顿,“句读”的“读”是“”的假借字。
那么,“”和“章”的关系又是如何呢?黄侃先生解释为“”从声以变则为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黄侃先生的解释,“”古韵属章纽侯韵,“章”古韵属章纽阳韵,可旁对转。《说文·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对于《说文》的解释,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进一步阐释为“言乐竟者,古但以章为施于声音之名,而后世则泛以施之篇籍”。
吕思勉先生解释“章”的涵义也是据《说文》的释义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引而申之,则凡陈义已终,说事已具者,皆得谓之为章。”[2]7
释“句”。《说文》:,钩识也。……句:曲也。又钩,曲也。足见“句”与“钩”同义。段玉裁注:“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钩乙之意。”这里所谓“钩乙”,就是在语言该停顿的地方,钩划一个类似“乙”状的符号,表示句子的停顿,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标点符号。正如黄侃先生解释“章句”的“句”:“句之语原于,《说文》,钩识也。……是亦所以为识别,与同意。……声转为曲。……又转为句。《说文》曰:句,曲也。句之名,秦汉以来众儒为训诂者乃有之,此由讽诵经文,于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