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学的经典化,是指文学作品产生之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经过不同读者层的阅读消费与接受,那些不符合人们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和没有价值的作品逐渐被淘汰,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则得以广泛流传,并且成为经典,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对文学作品接受的过程,也是作品被扬弃的过程。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经过后代多层次读者的阅读与消费,其代表性的作品逐渐被经典化。笔者曾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撰写《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一文,探讨汉赋的经典化问题,今再以唐宋时期为例,进一步探讨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一
文学作品产生之后,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由于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存在,使它能够成为一种优秀传统,得到后人的认可,并把它作为学习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接受。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辞赋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作家创作的辞赋作品大大超过了前代,据《文苑英华》仅唐代保存下来的就有1000多篇。清人王芑孙《读赋卮言》中说:“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曷其盈矣。”唐宋时期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学习与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传统题材的发展。宫苑、田猎、都邑类是汉大赋的重中之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等,极力铺排,大肆夸张。这类赋作在唐宋时期继续产生,尽管数量和篇幅不如汉大赋,但在整体构思和写法上仍然学习汉大赋。《唐摭言》记载萧颖士评李华《含元殿赋》在“《景福》之上,《灵光》之下”(何晏《景福殿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对李白的《明堂赋》、《大猎赋》,祝尧在《古赋辨体》中评说:“太白《明堂赋》从司马、扬、班诸赋来。”“《大猎》与《子虚》、《上林》、《羽猎》等赋首尾布叙,用事遣词,多相出入。”对李白的《剑阁赋》,祝尧评云:“其前有‘上则’、‘旁则’等语,是擎敛《上林》、《两都》铺叙体格,而裁人小赋。”杜甫自许“赋料扬雄敌”、“赋或似相如”,他的《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官赋》、《朝享太庙赋》、《有事南郊赋》)、《封西岳赋》亦极力模拟汉赋的铺陈手法。李庾《西都赋》、《东都赋》仿效班固《两都》、张衡《二京》亦非常明显。宋代文学家写宫殿、京都的赋也增加了不少。杨侃《皇畿赋》写汴京近郊景色,作品借主客问答点明自己虽慕《二京》、《两都》,但却有创新:“彼言其内,予言其外”。把描写的重点放在郊外,与汉大赋重点写城内不同。北宋写京都的作品还有周邦彦《汴都赋》、李长民《广汴都赋》等,从文学传统上来说,都是对汉大赋的学习与继承。丁谓《大蒐赋》写田猎,其序言中说:“奇言逸辞,皆取之于心,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