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杨光锷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圣",还有"情圣"之称。其诗被公认为"诗史",还有"图经"这称。李汝伦说杜诗"浪漫主义特质同他的现实主义成就一样突出"(《杜诗论稿》)。梁启超也说杜甫"可算半写实"(《饮冰室合集》)。杜甫"读书破万卷",诗家各派无所不学,元稹说杜甫"尽得众人之体势,而兼众人所独专",释普文在《诗论》中也说:"老杜之诗,备于众体"。叶嘉莹在《诗薮》中亦说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江"。上面这些评论都不同程度地从正面或侧面强调了杜诗的浪漫主义。这样看来,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同样是杜诗善于飞翔的翅膀,而且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高尔基说"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上,现实主义和浪主义好象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也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从而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本文试图联系西方和我国关于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的论述,对杜诗的现实浪漫主义作一些论述,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杜诗的理想主义及其献身精神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园"、"精神的故乡"、"永久性的乌托邦"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杜甫"下悲小已,上念国家",他的最大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他的理想是参预政治的,是入世的,富于政治意义。这种理想是在揭露当时统治黑暗罪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表达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诗人"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时危报明主"(《江上》)、"忧国愿年丰"(《吾家》)、"毫发裨社稷"(《客堂》)、"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春陵行》……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片忠心,以及在此基础上萌发的美好理想愿望。杜诗中流露出对尧舜社会的极大向往,有对"原始自由共产主义"的一种渴慕。杜甫如此希望有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有比较清明的政治,更希望停止战争,让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正如诗人在《蚕谷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尽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表达了对没有战乱,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的理想和憧憬。
在诗人的诗中,曾多次反复出现了一个个千百年来人们所幻想的字眼:乐土、桃园。诗人说他的迁徙流浪是"有求彼乐土"(《别董顼》)是"无食问乐土"(《发秦州》)的,是追求"桃园"生活的,如"桃园费独寻"(《风急舟中书》)、"桃园人家易制度"(《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他的乐土,桃园是理想化了的:"橘州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苦,太守庭内不喧呼"(同上);"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往昔》);"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同元使君春陵行》);"安得务农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