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时代来看,孟浩然身处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交接时期,同样,张先亦身处宋词由初起到兴盛的交接时期;从人物风神来看,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张先则“盐米不继”而“啸歌自得”,都继承了晋宋人物风流;从作品创作看,孟浩然写作的是唐代开始兴起的近体诗,张先写作的亦是小令与慢词,篇幅都比较短小,他们都以名句出名,看出他们的作品气局不大而韵味颇足。他们作为某种文体走向成熟期的承启人物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作用。孟浩然上承陶谢,开启古代诗歌的平淡风格,张先开启了宋代慢词讲究韵味的审美风貌。他们的人格风神在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最普遍的人文形象与艺术审美形象,反映了这一形象的历史发展过程。
说起唐代诗人孟浩然,一般都想到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说起宋代词人张先,一般也就只会想到他的“三影”名句,没有人会想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而孟浩然不仅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还是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承启人物,张先也不仅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名句流芳后世,他还是宋词由初起到兴盛的承启人物。一种文学品类的承启人物往往影响甚至部分决定了这种文学品类的发展走向及最终成就,孟浩然对于盛唐诗、张先对于北宋词的影响就是这样。比较孟浩然与张先,可以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一
从文学时代来看,孟浩然(689—740)比一般盛唐诗人年龄要大,他比王维(701—761)、李白(701—762)大12岁,比另一山水诗人储光羲(706?—762?)大17岁,裴迪则生年不详,想来与王维、储光羲相上下;比边塞诗人高适(700—765)大11岁,比另一边塞诗人岑参大得更多;比早出的边塞诗人王昌龄(694?—756?)也大5岁。孟浩然生活的时代,初唐四杰王勃(650—676)、杨炯(650一?)、卢照邻(约630一约680)、骆宾王(638?—685?)基本已经故去;主张比兴寄托、喜作古体诗的陈子昂(661—702)死时,孟浩然13岁;而把当时兴起的近体诗的体制固定下来的沈期(656?—714)、宋之问(656?—712)死时,孟浩然在23—25岁之间;文章四友中较有影响的杜审言(648?—708)死时,孟浩然19岁,李峤(645—714)死时,孟25岁①,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