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文耀
在明代末年令人窒息的奄党专制下,兼具精神解脱与放纵的双重含意义,悄然流行;在江山易代的血雨腥风中,并涵家国之痛与民族之恨,脱胎换骨;在民族压迫与文字狱四起之际,包蕴着痛苦与传承,苦苦挣扎……兴起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至清代康熙中叶,便成绝响的“云间词派”,在艰难地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后,便悄然消散,可是它的精髓却实际上却引领了清词的中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
追溯历史,云间词派出现的原因是多元的。
东海之滨的古老的华亭,河港纵横,九峰蜿蜒,却又一马平川。鹿奔鹤鸣,俨然世外桃园。所以,直到东晋南渡之前,在中原地区人们眼中,这里还只仿佛是一片隐藏在云间的神秘之地。可是,陆机、陆云的出现,却高屋建瓴,构筑起高山仰止的云间文学艺术奇峰,从而使松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举足轻重的份量,同时也使这方水土上的文人自信倍增,从而使人材辈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北宋南渡,元末的战乱,更不断地把文人墨客,推到这方净土,他们的到来,同时也带来新鲜的血液。如赵孟頫、杨铁崖、元维桢、陶宗仪……又为云间文学艺术构筑起新的文学平台,为新一代巨人的出现作了新的铺垫。在曲子词的创作方面,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一段话更值得注意:“吾乡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词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