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海洋

地处江南一隅的皖东南地区,西临徽州东抵江浙,自古迄今(尤其明、清两代)文风炽盛才士辈出。对于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皖东南士人或雅识收藏,或品题评述,或与作者家世有所关联而留下了不少可供考稽的资料。笔者于此多方穷搜苦索,爬梳剔罗,略得点滴。现撷其二则如下。

一、泾川文人与《红楼梦》

皖南径县,古又称泾川,历来书香绵延,人文荟萃。泾川文人治学勤勉学风踏实,在史学、文学、书艺、文献等方面著述甚丰。其于《红楼梦》也颇多涉及,可谓红学史上的佳话。

一般认为,《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均为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但清中叶泾川文士黄田人朱珔却藏有一种六十四后内容独异的抄本。朱珔(1769-1552)字玉存,号兰坡。嘉庆七年(1502)进士,选中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其人学识渊博,有“江左经师之冠”的美称。特爱藏书,为清代著名藏书家之一,家有藏书楼曰“培风阁”,藏书三万三千多卷,著有《小万卷斋诗稿》、《小万卷斋文稿》等。据清代李慈铭笔记《越缦堂日记补·庚集下》记载:“泾县朱兰坡先生藏有《红楼梦》原本,乃三百金得之都门者,六十回以后与刊本迥异。”大家知道,当前红学界对《红楼梦》一书的回数,前八十回的修改情况八十回后的“佚稿”详情等问题仍存有诸多分歧与争议之处,朱臻的藏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当有重要意义。朱珔年轻时正当乾隆末嘉庆初,正是《红楼梦》早期抄本在京风行时期,他的“得之都门”的藏本与曹雪芹原稿真貌当有极大关系,有其特别的版本学价值,深受学界注目。另外,朱珔《小万卷斋稿》卷二有《题柳阴垂钓图》绝句六首:

阴阴春树合,淼淼春波长。持竿两无言,闲云自来往。

但为纵壑鱼,莫作临风柳。此意问何人,笑向烟波史。

不画辋川图,不访桃源洞。针风细雨时,一觉严陵梦。

得鱼可忘荃,得钞且沽酒。日暮不归来,硫星挂寒。
那知夷与惠,只知蓑与笠。歌罢远山青,溪头鹭拳立。

投纶足平生,休轻天下士,倘有钓璜人,迢迢涉烟水。

这六首绝句作于嘉庆四年(1799),而《红楼梦》百二十回本的最早整理刊印者程伟元在嘉庆年间曾为其友人善廉绘过《柳阴重钓图》。朱铸在上述诗句中虽未点出所题画的作者和画中人姓名,但他所题极有可能就是程伟元的那幅画。若此事确实,证明朱踌与程伟元很可能有相当交往,而有关朱珔所藏“独异”之本的记载更具可靠性。只可惜此本已亡佚。若能发现,必将会推进对《红楼梦》的版本演变及曹雪芹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产生了大量的题咏诗词。在较早期的题咏之作中径川人潘庆澜的题咏独为人称道。潘庆澜,安字涛,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曾官刑曹,擢侍御,出守四川顺庆府。其父潘锡恩为嘉、道年间的大僚,一生累任高官,因而门庭显赫。潘庆澜的题“红”诗见于他的《宜识字斋诗钞》卷二中,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当时他本人只有二十多岁。诗题曰“戏题《红楼梦》传奇三律”:

其一

事到回头梦已阑,教人犹向梦中看。

强将镂骨铭心语,付作空花过眼观。

隔座灯红中酒暖,小窗雨碧助愁寒。

此时别有情千缕,恋亦难留断更难。

其二

莫笑伊人一念痴,个中消息已先窥。

情为至性相关事,空是无聊已极思。

世态本来难逆料,神仙原未许人为。

任他一部南华旨,说与痴顽总不知。

其三

漫将梦幻托前因,勘透兴衰梦亦真。

令我已如经目睹,知卿原是过来人。

荒荒世界尘中影,莽莽莺花队里春。

看到酒阑廷席散,醒来依旧可怜身。

综看这三首律诗,诗意明白,语句晓畅,毫无封建腐俗文人的“道学”之气,也一扫官僚子弟轻薄纹裤的少年浮浪之态。诗中不无精辟地指出,《红楼梦》虽托因为“梦”,但实则是“梦亦真”,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兴衰故事,是作者经过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体验而“勘透兴衰”的结果。作者表面上将其故事“付作空花过眼观”,但“恋亦难留断更难”,透露的是现实人生的留恋与执着。这确是抓住了作品表现的本旨。诗中还否定《红楼梦》评价中的“色空”观点,明言“神仙原未许人为”,见解不凡;而“任他一部南华旨,说与痴顽总不知”两句,则是对《红楼梦》的真实社会人生蕴涵常遭世俗曲解而发出的近似于曹雪芹“谁解其中味”的无尽感哨。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能对《红楼梦》作出如许允当、深刻的评价,在当时尤为难能可贵。难怪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之大加赞赏,认为旧时题“红”诗中,“成组的律诗不令人肉麻厌薄,而又有些思想内容的,当以潘庆澜这三篇为首选。”其“虽然标为‘戏题’,实在却是严肃之作”。(《红楼梦新证》下)。
逮及现当代,泾川文人仍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这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思想艺术研究上。主要代表人物当推有名的茂林三吴:吴组缃、吴文慧、吴小如,他们都是泾川茂林镇人。

著名作家、学者吴缃(1908-1994),北京大学教授。三十年代就因其小说、散文的创作成就而名闻一时。建国后开始从事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研究。一九五六年他发表《论贾宝玉典型形象》一文。该文全面地剖析了主人公贾宝玉这个带有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公子的形象,深刻挖掘了贾宝玉思想性格的特征及其根源。全文议论精警,论证有力,充满强烈的辩证思想色彩,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时人誉为贾宝玉形象研究的扛鼎之作.以后又陆续发表《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恋爱婚姻悲剧》等论文,直至去世前数年还在筹划撰写一部《红楼梦吴批》,准备用传统的评点形式对整部《红楼梦》进行现代分析与评价,只是因多病离世而未能完功。吴组细先生的论“红”文章虽数量不多,但都精深细致,论析入微,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得到了红学界的交口称赞。由干他的学术成就和威望,一九八。年当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首任会长,后因年高卸任,但仍兼学会的顾问和常务理事之职,吴先生不仅自己研红有获,而且在北大多年任教中言传心教,培育了一批红学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学专家和骨干力量而活跃在学界。



吴文慧,(1922一)笔名白盾,徽州师专中文系教授,五十年代跻入研红领域。一九五四年发表论文《红楼梦是“怨而不怒”吗?》等,影响不凡。八十年代及以后益勤于此,发表有《论红楼梦的悲剧美》,《太虚幻境的艺术构思》、《花袭人论》、《论林黛玉的美》等数十篇论文,曾辑集有专著《红楼梦新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他也是当今有影响的红学家。

吴小如(1922-),原名吴同宝,也为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史、古典文学、古籍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学术专著有《古典小说漫稿》等。红学方面他著有《闹红一炯录》、《关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等多篇,在红学界亦有一定影响。

二、宣城文士与“曹学”

当今的“红学”研究蔚为大观,与“易学”,“敦煌学”鼎足而三,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而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家世的探考也成了红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曹学”。被称为“自古诗人地”的皖南宣城(现称宣州)就有好几个与“曹学”很有关的文士。

据专家们研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生前深受康熙皇帝的宠信。康熙让他充当自己的耳目,监视地方吏员,考察民情,兼做江南前朝“遗民”的“统战工作”。故此曹寅一生结交了大批南方雅士名流,这当中就有当时的宣城文士梅庚、施闰章等。

梅庚,字耦长,号雪坪,有名的梅鼎作之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举人,曾任泰顺知县,不久以病乞归。有《天逸阁集》。梅庚为人狷介,工诗善画。据《清史稿·梅清传》附传记载,梅庚特擅八分书,少孤,与词人朱彝尊等大名士十分交好。他与曹寅的相识当在他客游京师之时。其时二人常以诗互酬,相交颇厚。曹寅的《楝亭集》中有许多诗作涉及他们之间的交谊。据笔者查索计有六首,分别是:《读梅耦长西山诗))(诗钞卷一)、《耦长索题行卷))(诗钞卷三)、《和耦长西堂坐雨))(诗钞卷四),《和雪坪来韵》(诗钞卷五)、《西山道口占怀耦长》(诗别集卷一)、《题耦长画电公行卷二首》(诗别集卷三),如《耦长索题行卷》就钦赏梅庚的作画才能:

诗忆宣城派,梅家画可师。

品题多雅健,墨沉入荒奇。

故国仍乌帽,寒斋共白挺。

江风多萧瑟,远愧彦升儿。

又如表示对朋友幽怀之情的《西山道口占怀祸长》一首:

落日散余阴,晴山澹相价。

归鞭不异迟,幽怀自难已。
野空人语寒,风静群鸥起。

回首红尘中,心孤碧云里。

从如此多的题咏唱和之作和具体诗句看,足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此外梅庚为他人诗、文集所写的一些序跋多次提及曹寅的人际交往,如《学余全集序》等,属“曹学”方面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是清代颇负盛名的宣城籍大诗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等职。在当时与山东莱阳的宋琬齐名,合称“南施北宋”。施闰章比曹寅大四十一岁,但他们却相交甚洽,堪为“忘年交。”施在京城做翰林院侍读时与当时任奎仪卫职的曹寅相识。查曹寅《楝亭诗钞》卷一有《读施愚山侍读稿》一诗叙及其交往。诗云:

畴昔携尊处,针阳依旧过。

匡时闻大略,绝笔相余波。
岁月穷经史,衣冠梦薜萝。

九原皆故旧,:弟泪几人多。

施也有诗《曹子清见过至再偶往慈仁寺不值》叙二人交情,见干施的《学余诗集》卷三十二,曹子清即曹寅:

凤城来不易,策骑入空还。

路问茅堂僻,人惭野老闲。

怀旧劳远梦,惜别各苍颜口

惆怅相违处,长松夕照间。

诗中“惆怅相违处”“惜别各苍颜”等句令人想见二人友情之深。据有关记载,曹寅本人精干诗道,于各项技艺都“无所不窥”,“悉造精诣”(顾景星《荔轩草序》),但出于对诗的敬重,“曾以诗请贽于”施,而施对曹寅的诗也倍加称赏。梅庚就曾记下还在曹寅弱冠之年施闰章对曹诗“寒山见远人”一句的赞誉并“尝吟讽不去口”的事实。施闰章去世后,曹寅因“追念旧游,惧遗文之就湮也”,出资刊刻了施的《学余全集》。

施闰章的孙子施瑮也同曹寅有所交谊。瑮字质存,号随村。岁贡生。康熙四十二年官广东兴宁知县,未几归。施闰章去世后,曹寅出于援拔后人的考虑,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征施瑮至南京从事《学余全集》的校雠工作。施瑮到一分感激曹寅对其祖孙的多方关心。他在《学余全集书后》曾记言“非我楝亭曹公,兹集终沉筐衍,岂得易言流传耶?”对曹寅的誉美之词流干言表。他曾写有《四君吟》,颂扬四个德行佳美的大人君子,其中第一人就是曹寅,可见其感念之深。施瑮所著《随村先生遗集》中记载了一些有关曹寅家的情况,是考稽曹寅为人行事及《红楼梦》内容的难得资料,值得珍视。比如关干小说《红楼梦》的素材来源,历来不乏漫无边际的猜测索隐之辞,什么“清世祖与董小宛故事说”,“纳兰容若家世”说等,直至近年出现的新索隐论说什么小说隐含了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杀雍正皇帝的史实等等,不一而足,荒诞无稽之至。这方面,施瑮给我们留下了正确理解《红楼梦》一书内容的极好佐证。《随村先生遗集》卷六就载有他悼怀曹寅的一首《病中杂赋》:“株子开花满院香,幽魂夜夜楝亭旁。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其后两句自注云:“曹楝亭公(笔者注,即曹寅。)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无独有偶,《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亦云:

知今我们家赫赫杨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十分奇妙的是《红楼梦》底本年代最早的抄本甲戌本在同回的脂砚斋的批语也云;

树倒猢狲散之语,全(余)犹在耳,曲(屈)指三十五年类,伤载,宁不恸杀!

由施瑮所记,作品的内容及脂砚斋批语的“三曹对案”可推见《红楼梦》中的某些情节与曹雪芹家的家世有着相当的密切联系。另外,施坪的自注中还提到“西堂,江宁织造府中斋名”,而曹寅恰号“西堂扫花行者”,脂评本中诸多批语也对小说中的“西府”“西”字非常敏感,证明当年曹家的确存在西堂,而且这与小说中所描绘的“西府”―荣国府又存在着某种神秘微妙的契合对应。凡此种种都雄辩有力地说明了《红楼梦》的创作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所谓索隐派臆测的写康熙朝宰相家事,也不是什么“吊明揭清”的影射之作……它的创作有着坚实的现实依凭,是铺垫在丰富的现实生活和个人丰厚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主要资料来源:

①《泾县文化志》

②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③曹寅《楝亭集》

④《施愚山全集》

③《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辑

⑥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