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涛
《红楼梦》自一出世,始终被捧读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半点要远去的迹象。那自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心灵和声音中回环震荡.究竟为什么能这样持续而深层地打动古今中外的读者,我们将从惯常的角度,从以往的前台关注、表层现象退出来.去审视、探求新的阐释和印证。
我们说,尽管人类时时都在成年.都在一般意义地寻求爱情之后组合婚姻,但这个“红楼一梦悲千古”的故事,却仍然始终在真切地暗示人类心中对真正爱情结合的不自信及对爱情悲剧性的深刻体味。这种意识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受到公开婚姻的束缚,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挤压,只是不自觉地潜存着,不时地与我们通常视为合理、实用、道德、欢快的事实背道而驰——这种带悲剧精神的爱情.总是模糊地占据无意识的一隅,总是绝对地存留于某种难以磨灭的象征之中,简言之,朦胧而真切地体现为一个也许令人诧异的原型即“石头”与“眼泪”之间、血泪相泣的爱与距离。这正是内含深刻悲剧冲突,可谓悲情千古的爱情神话所要展示的.
《红》开篇一个离世的神话,试图把扑朔迷离时恩怨与现实交织、承应,第五回一曲《枉凝眉》.再把悲剧爱情写尽写绝,推向绝境。引人迷幻生疑:除非在神话里,谁又把虚幻当作美,把必定的破灭当作实在如真理的仪式来追寻不止呢?我们不是不能体验那么虚幻却又徒然悲愁的情感.而是不愿相信“爱而无果”.我们知道结局而去自主地、饶有兴味地阅读,是因着重幻灭爱情的“活的过程”,是想亲自去探寻这场悲爱的究竟.在此,我想揭示人们通常只认为是先虚后实的那个预言性神话——“浇灌”与“还泪”背后的意义,我要关注、追问那首并非一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