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釧」有脂砚斋「回前总批」,是这麼说的:「前明显祖汤先生有怀人诗一截,读之堪合此回,故录之以待知音: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麼。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指出:「所引汤显祖七绝,确见玉茗堂诗之九,题為『江中见月怀达公』。按达公指庐山归宗寺僧真可。真可,字达观,号紫柏。」
脂砚斋评引汤显祖诗,是因為此诗的意旨「堪合此回」,录於总批是為了「待知音」,希望有人能够配合诗旨与此回宗旨,理解《红楼梦》的深意。周汝昌发挥考证精神,确证此诗是汤显祖所作,还指出诗中所怀之人為达观真可,对於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当然有功。可惜这个小考证并没有帮助我们理解此回宗旨,也没能说明為什麼脂砚斋要在此引录汤显祖这首怀念和尚朋友的诗,以及為什麼此诗可以有「以待知音」的阐微抉密作用。
以下我拟就汤显祖创作此诗的思想感情背景及汤显祖与达观的关係稍作申说,以明此诗所说的「情」与「情尽」的具体意指及文化内涵。同时,还要讨论一下《红楼梦》三十二回的宗旨及其与全书主题意识的关係,以明脂砚斋「待知音」的深意。
关於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所涉及的「情」在社会意识史上的重大意义,及曹雪芹在塑造女性角色时从汤显祖承袭来的精神,我十多年前在「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牡丹亭》与《红楼梦》在社会思想史层面的关係」中已详做分析探讨,就不再赘述了。
汤显祖的「江中见月怀达公」一诗,作於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己亥正月,是在达观禪师到临川来访,汤显祖陪他南游从姑山弔罗汝芳墓,又送他到南昌,归家之时所作。达观来访是在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十二月十九日,显祖送他到南昌告别正是上元时节(元月十五),两人相处将近阅月,在汤显祖的思想歷程上是件大事,特别引发了他对人生真幻的思考,并对「人生若梦」这个想法有了切身的感受。
在写「江中见月怀达公」的同时,汤显祖还写了三首诗,表达了类似的感怀。这三首诗是「章门客有问汤老送达公悲涕者」:
达公去处何时去,若老归时何处归?
等是江西西上路,总无情泪湿天衣。
「归舟重得达公船」:
无情当作有情缘,几夜交芦话不眠。
送到江头惆悵尽,归时重上去时船。
「离达老若」:
水月光中出化城,空风云裡念聪明。
不应悲涕长如许,此事从知觉有情。
这四首诗合併起来,在具体的层次上写的是别离之苦,然而从相关用字的象徵意指来看,诗中蕴意分明涉及情之苦及情尽的心灵解脱,藉著「去处」、「归时」、「无情」、「有情」,展现出汤显祖游移在人世感情之执著与出世解脱之境界。达观在此扮演的角色,分明的是来指点迷津,有心度化以真情作為人生价值核心的显祖。「水月」意象的运用,明确点出人世空幻的佛理,无怪乎沉际飞在评「江中见月怀达公」的末句「月中无树影无波」时,就说:「窥得宗风」。也就是说,汤显祖的佛理认识,已经上道,得窥达观的宗风了。
除了在别离之时连续写的四首七绝之外,汤显祖从达观来访相聚,在一年多的期间内,写了大量的诗篇,都涉及出世的想法。如「达公忽至」
偶然舟楫到渔滩,惭愧吾生涕泪澜。
世外欲无行地易,人间惟有遇天难。
初知供叶随心喜,得似拈花一笑看。
珍重别情长忆否,随时香饭劝加餐。
这是写达观来访所引起的感慨,特别是回首自己一生的宦途波折,倍增惭愧。同时看到达观和尚游方四海、无欲则刚的形象,使显祖觉得他在世上能够得窥天机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对达观的来访充满了欢喜供奉之情。他与临川知县吴用先(号本如)一同随达观泛舟,在河上见月,写了「达公舟中同本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