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斩阎罗
近日与友人谈论起陶渊明与谢灵运、谢朓之诗的风格的异同,撩起思绪,心血来潮。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查找了手头上可查的资料,得到了少许的结论,姑且妄言,与各过客交流探讨。

陶诗:陶渊明,乃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挂冠归田。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之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劳动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更加热爱。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而他的文章质朴自然,有真情实感,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所推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因此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谢诗:谢灵运,南朝诗人。陈郡阳夏人。他是晋代名臣谢玄之孙,受祖荫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刘宋代晋后,他仕宦不得志,被降为候,被派出为永嘉太守。在任期间,寄情山水。后流徙到广川,最终因聚众谋反被杀,谢灵运对文学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开创了山水诗派。谢灵运大量的山水诗创作于任永嘉太守时期,且多描写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他对山水景物观察仔细,描写细致,往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夜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写秋夜月下沙岸的静谧空旷;“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涟”,写山幽水静的恬淡悠远,都能让人联想到一幅幅美景,不禁感叹诗人敏锐的感受力。但是由于谢灵运生活圈子狭窄,使得他的诗缺乏社会内容,往往“有句无篇”,不及陶诗的自然,同时他还没能完全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往往又往添加枯燥无味的说理,破坏了原诗的意境。自谢灵运后,山水诗的创作逐渐兴盛,最后取代了玄言诗的统治地位,这与谢灵运的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

小谢诗: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出身东晋谢氏望族,与谢灵运同族,有“小谢”之称。他少好学,有美名。他于永明初出仕,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明帝时官至尚书吏部郎,但由于出身望族和个人的声誉,常有图谋篡政的人拉拢他做羽翼。齐东昏候永元元年(499),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他曾任宣城太守,故世人称之为“谢宣城”。谢朓生活在黑暗社会,对现实流露出恐惧与不满的情绪。他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风,吸收了其细致真实地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点,有避免其晦涩的弊病,风格清新流丽。谢朓的诗主要表现了一种居官思隐、亦官亦隐的士大夫的情调,思想内容单薄。谢朓的诗对唐人的影响很大。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谢朓与沈约等人一起创立了“永明体”,他是实践“四声八病”说、进行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被誉惟“永明之雄”谢朓还写了不少乐府诗,他的乐府诗语言浅近精炼,蕴藉婉转。现存诗约200多首,多为五言诗。他的山水诗清新明快,自然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个人感悟:从以上的材料中,可以充分地看出这三人诗风的区别。陶渊明,他并非一个整天飘飘然,悠悠然“浑然静穆”的诗人,却曾经混迹在尘世之中并沾上了一点污泥浊水。他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采菊南山下的“隐士”,更不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老牌隐士。那都是特殊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装状况对一个传统文人、传统士大夫的心理影响和精神刺激,是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失意,意识世界的不得不改变,那是人性最难的抉择。他在中青年时代曾经经历过桓玄和刘裕企图推翻东晋王朝的两次军事政变,又曾先后四次出仕,但他并未同流合污,最终挂冠而去,归隐田园。

他既有《归园田居》中“静穆”的一面,也有《咏荆轲》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正因为他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生活在那样混乱的时代,却不随波逐流,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的《序》中所说,既不“自炫自媒”更是“不忮不求”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独立的品格。陶渊明的伟大,更不是因为他能够喝酒,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一位诗人酒作为诗的催生剂,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他的人格高远宁寂。

而山水诗的主要代表人物南朝宋的“大谢”――谢灵运出自当时的高门大族,他和陶渊明的遭遇是截然不同的。他开创的山水诗派主要是由魏晋时期独特的黑暗和清淡虚无的社会环境造就的。魏晋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多想隐居避祸,这样山水园林便成为他们最好的去处。文人在歌颂隐逸生活的同时也自然会赞美山水园林这些自然景物。与此同时,魏晋时期崇尚清淡,玄学盛行,玄学认为只有寄情于山水才可保持个性之美,于是玄言诗在说理的同时注意穿插山水的描写。东晋建立,江南经济发展,就更加有条件让贵族去为享乐需要接触自然,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呼唤含有新内容的诗歌。

然而在我看来,山水诗派的行为都有点像是在附庸风雅。这些名门豪右,稍有点不顺心,便借景抒发,似乎有无病呻吟之嫌,他(大谢)所谓的山水自然之趣,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业余享乐需要,以劳师动众为形式,因此根本没办法达到陶诗的自然质朴淡远之感。反而有矫揉造作的色彩。他的诗富丽精工,富艳华丽的语言风格,还有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长期沉浸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使得他的诗缺乏社会内容,往往“有句无篇”,不及陶诗的自然,同时他还没能完全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往往又往添加枯燥无味的说理,显得无聊、牵强、故弄玄虚,破坏了原诗的意境。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尝试更具体地表现大谢诗的不足:

他在出任永嘉太守时,“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这时他曾作《登池上楼》一诗,抒写他病后登楼时的心情,当时以及后来被传为名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成为了佳句。

它所写的不过是他宦途失意时一种忧虑的心情。他在后来又曾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灵运因祖父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涉险,必造幽峻,岩峰千重,莫不备尽。……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这样的倚仗门阀世族势力,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山林土地、佃客奴婢,高踞于人民之上,不顾人民死活。这样的大规模游山玩水,这样的劳民伤财,这样的肆无忌惮,这在当时的一般文人中是罕见的,这种不顾后果只求满足个人愿望的行为,又与现今许多官员大搞的政绩工程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的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就更加高贵,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就更为可亲了。

在与陶渊明差不多同一时代的是人中,除了谢灵运较为著名之外,还有稍后一点被称为“小谢”的谢朓。在他的音调铿锵,对仗工整的山水诗里,对于山光水色等自然景色的描写是逼真的,比“大谢”更为精致。《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他的名篇。应该说,“小谢”比起“大谢”来,确是更有自己的特色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及其他诗人都曾给予他以高度评价。他的五言小诗对于后来的五言绝句,更有直接的影响。

通过上述简约的论证分析,稍微理清了陶渊明与“二谢”诗风的联系与区别,希望能加深人们对其的认识。至于有缺漏谬误之处,望能不吝赐教,相互交流,正是成败利钝,不敢逆睹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