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美春
人到老年,步入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犹如夕阳西下,别有一番天地。因而.古代诗人们在吟咏少年那朝阳般年华的同时,也将笔触伸向了老年世界,写就了一首首老年诗——含蕴丰富、别具一格的夕阳咏叹调。
纵观历代老年诗,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诗人们以其生花妙笔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老年人的形象。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①,“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②的老兵;那“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的卖炭翁;那身穿蓑衣头戴笠帽“独钓寒江雪”⑤的渔翁;那“老更勤,种田何曾辞苦辛”⑥的田舍翁;那在炎炎夏日烈火旁煎盐,“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⑦的盐翁;那“自冬及于春,橡实逛饥肠”⑧拾橡胶充饥的老妇人,等等;无一不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古代老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短短的篇幅里充分展示老年人的心态,突出一个“情”字,这是古代老年诗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老年诗抒写老年情,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叹老之情
人至垂暮之年,身体逐渐衰老,心理上也面临悲叹、孤独、易怒等新问题。因而,有的诗人在诗中发叹老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以《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等清淡幽闲的居多,但也不乏《咏荆轲》等“金刚怒目式”之作,以及发叹老之情的作品。其《杂诗十二首》(其五)便是发叹老之情的代表作。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浙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此诗系诗人晚年所作。全诗由回忆诗人“少壮时”壮志满怀(前四句),写到他如今年老体衰,壮志也渐渐消磨(中间八句),最终归结为诗人对自身前途的忧虑和对时光易逝的畏惧(最后四句),对比强烈,抒写叹老之情真切自然,别具一格。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也是一首叹老的典型之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写诗人将近傍晚时分,因心境欠佳而驱车登乐游原解闷,又由登高望远,引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景象与慨叹,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晚年时光的留恋之情。
二、写闲适之情
人到老年,相比而言,空闲时间要多于青少年,有机会呆在家中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显得悠闲自在,元代许衡便有“欢然处,有膝前儿女,几上诗书”⑨的词句。古代的一些老年诗对老年人的闲适之情也作了尽情的抒发。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亲戚小集》、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二首》(之一),元代诗人揭傒斯的《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等,都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妨,请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二首》(之一):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诗题中的平甫,指诗人的挚友张鉴,其字为平甫。张鉴邀请诗人前往饮酒,而诗人无兴“不欲往”,便写了两首诗答之。这里所录的是其中之一。全诗紧扣“见招不欲往”之因下笔。首句直言老来无心应酬,此为“不欲往”原因之一;次句写疾病缠身,不宜饮酒,此为“不欲往”原因之二;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在秋前难得的雨天里于家中“自在眠”,此为原因之三。如此着墨,便写足了诗人晚年闲适疏懒之情。
三、抒豪迈之情
有不少诗人步入老年后,人老心不老,吟诗言志,抒写其豪迈之情。这类诗在古代老年诗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最有价值。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是这方面脍炙人口的诗句,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史载,东晋王敦每逢酒后便吟咏这“老骥伏枥”四句,并以如意敲打唾壶为节拍,将唾壶边都敲缺了。由此可见,这四句诗的影响之大。此后,诗人们以各种笔法大写特写其豪迈之情。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这是以直抒胸臆与援引《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相结合,抒写其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豪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与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八十自寿》),均写景抒情,以描绘夕阳西下而满天晚霞尚照在桑榆树梢之上的夕照图,抒写垂暮之年的豪迈达观之情。唐代诗人韩愈的《枯树》诗:“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犹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通篇以枯衰的老树比喻老年人,借写老树枯衰却不甘于空心腐朽,抒发人老而志不衰的豪情,取喻贴切生动,抒情痛快淋漓。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抒写老年人豪迈之情最多的一位诗人,在其《剑南诗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抒写老年情怀的作品,而突出的一点便是抒写其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爱国之情。诗人晚年时常在诗中怀恋昔日的军旅生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这是他62岁时回忆当年在江淮前线镇江通判任上与西北前线大散关头的戎马生涯;“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怀旧》六首之三〕,这是他72岁时怀念昔日在四川宣抚使幕中的军旅生活;而《醉歌》(二首之二):“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髑髅”,则是诗人82岁时回顾眷念中年时期在西北前线行围射猎、亲刺猛虎的情景,其实是反映诗人暮年对昔日身着戎装,戍边却敌之军旅生活的向往,借以抒写其老来仍念念不忘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人在忆昔言情述志的同时.更多的是直抒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如《感事六言》(其一):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
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此诗言老、言穷、言忧,归结为言志,是陆游六言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六言名作。全诗以诗人自陈的口吻道来,以直抒胸臆为主,尤其是后两句以“两鬓”与“寸心”对举,以“作雪”与“如丹”两个比喻对照,色彩一白一红,交相辉映,使人老心红的爱国诗人形象活现于人们面前。而在“作雪”之前冠以“多年”二字,则直接说明诗人早已年迈;在“如丹”之前著上“至死”二字,又充分表明爱国的赤子之心是火红而永不变色的。与这两句诗相类似的,在诗人的《剑南诗稿》中还有不少,如:“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书愤》),“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纵笔》),“壮心未与年俱老,老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也都直抒其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令人读之顿生豪情,惊奋前行。
此外,老年诗中还有不少抒写老年人爱情的,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注释:
① 汉·无名氏:《古诗三首》之二。
② 南期·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之十四。
③④ 唐·白居易:《卖炭翁》。
⑤ 唐·柳宗元:《江雪》。
⑥ 明·于谦:《田舍翁》。
⑦ 清·吴嘉纪:《绝句》。
⑧ 唐·皮日休:《橡媪叹》。
⑨ 《沁园春》(“垦田东城”)。
⑩ 《晋书》卷九十八本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2557页。
(原载《古代类诗漫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