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运涛
摘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最悲惨,她们受迫害、受毒害最深,新乐府诗人以深切的当下关怀意识与旧的婚姻观念、封建制度、伦理观念相抗争,对女性的不幸命运及其根源从多样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展示和挖掘,不论是密度和力度都足以引起世人的关注。
女性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进程中有其不容漠视的地位与贡献,因此以女性为表现主题的艺术作品源远流长、品类丰富。而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的新乐府诗人集体无意识地把创作的着眼点之一放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生活上,用诗歌形式反映在封建制度下女性的种种悲剧,为女性的悲剧命运鸣不平的现象,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现象。
一、新乐府诗人创作的着眼点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体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特点恰好与韩、孟一派诗人相背反)。他们中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以前人们曾把这一新诗潮称为“新乐府运动”。[1]
乐府是一种演变性的概念,其始为音乐机构之名,后来嬗变为诗歌体式。从其为诗歌之角度看,它自汉代产生、发展以来,即有非常优秀的作品,到魏晋六朝,乐府更得以弘扬,从而完善为一种古典诗歌体式。两汉以后的广大诗人在创作乐府诗时,便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大多沿袭古题,虽有一些变化,但其题名及形式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深层变革,如曹操、王粲等人的作品。这应该说是杜甫之前乐府创作的基本格局与态势。二是在表现题材上与汉乐府反映现实生活、描写民生疾苦的创作精神渐离渐远。特别是六朝时期,乐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