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梁太福
中国的诗歌从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新体诗,随着时代的不同,各自展示着不同的风韵。现在看来,最受中国人喜爱而且乐于接受的当属唐朝初期的古体诗,其中以绝句或七律诗体为甚。为什么呢?这同中国的文字形式有关系:

中国的汉字,许多都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将其有序地排列,三言五句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而且合韵后十分容易记忆。许多孩子从小就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了多少代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李白:“朝辞白帝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区区四句就勾画出了船行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

汉字的这种特征,也给创作提供了形象思维的广阔空间,成为人们乐于使用的言志方式,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形式无法比拟的,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用八句话便将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描绘的淋漓至尽,使人不但容易背诵,而且一读起来,眼前就仿佛看到了红军壮观的长征画面,如果用新体诗几百句甚至上千句地去描绘,有谁愿意去背诵呢?

中国的古体诗由盛唐开始没落,唐后为宋词和元曲所代,其中虽然有时代变迁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由古风发展为律诗以后,在用韵和平仄音律方面的要求过于严格,使其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原本大众喜欢的诗歌形式,逐渐成了文人学士掌中的玩物,以后加上科举制度的严格要求,使大多数喜欢诗歌的人望门却步。

近代,中国的革命先烈为了抒发革命激情,用古体诗歌写了许多雄浑壮阔的诗篇,如:陈毅、朱德、董必武等,但他们多采用古风形式,很少写律诗,由此形成古风不古,新诗(律诗)不新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古典诗歌不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也面临着彻底变革的发展时代。

笔者从多年的创作体会中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格律

格律是格式与音律的总称,格式指语句的组合形式,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它是古典诗歌的精华所在。音律指诗句中的平仄声律。不要求音律的诗通称古风;加上平仄音律即称律诗。
古风发展为律诗,不但用韵要求严格,而且逐字逐句要求平仄,这就使作诗的难度大为增加,使一般中下层的文人不敢涉足,从而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内容,高雅的文人学士多数吟风颂月、言情赞景,反映人民生活与疾苦的作品不多,使诗歌逐渐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

音律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和中国古代人读书的习惯有关系,古代人习惯于拖长声调读书,读诗即为吟诗,吟起来要求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所以逐渐体会到平仄相间的音律之美,久之渐成一种格律加入诗中,形成律诗。但不知中国之大、方言之多,这种平仄音律极难普及与掌握,反而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羁绊。有人说中国的古典诗歌没落于平仄,并非虚言。相同,宋词也因平仄要求的严格而最终没落,转而形成元曲。

那么怎样来认识平仄音律呢?

首先来看它的实用性如何: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一天天变快,很少有人还象古代人那样拖着长腔读书吟诗,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去品评平仄音律的要求;其次,看到一首诗,多数人往往只从形象思维、语言技巧、韵脚和诗意等方面去品尝,恨少有人去关照诗中的每个字是否符合平仄音律。这种前不瞻后不顾的东西还有必要去强求吗?

有人主张废除平仄,我认为大可不必。它毕竟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就象一个精致的花瓶,美丽、好看,而且实际地摆放在那里,但不能因其好看就要求以后的窑工必须如样烧制,否则就要受到非议,这就未免有些不尽情理,也影响更好的作品出现。对律诗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不受平仄音律的束缚,严其格、宽其律或者干脆写古风诗抒发情志。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严格讲它并不符合律诗的要求,但后代人的律诗中,有几首能与其相媲美?填词也如此:可以用其韵、用其句,不去考虑平仄音律。为了区别,可在词牌前注明,如:“寄句沁园春”或“寄字沁园春”,或者干脆写“散词”,即读起来象词,但不受任何词牌格律的影响,只要读起来上口,形象思维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即可。历史上的词牌也是从偶然的词作中发展而成的,从来没有先凭空制定格律然后让人填写的词牌。解脱束缚也许会出现更好的形式或作品。但也不妨碍一些有造诣的人在传统的格律中钻研泼墨,写出更好的作品来。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有些诗刊、诗社被一些精通格律的人主持着,要求稿件非律诗不用,新韵、旧韵还得一致,这就未免有些古板。试想: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你仍如此严格要求,那么你办的诗刊、诗社,最终只不过是几个老文人的古董店而已,而且由于年龄关系,反映出来的内容也多属于暮鼓昏钟,很难有现代社会的朝气,如此,你的诗社能够长久吗?

二、关于用韵、对仗、用词

写诗要注意压韵,无韵不成诗,任何体裁的诗对韵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古典诗歌在压韵方面要求很严格,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律诗要求必须压同韵,这在艺术要求上固然很好,但却局限了用词的空间。古风诗体在用韵方面要求不太严格,邻韵可以互压,比起律诗来更容易写作,也容易使更多的人接受。

对仗是语言表达的技巧,律诗对此要求很严格,我们在写作时虽然不能象律诗那样一步一趋,但根据自己掌握语言的程度,能够作到的最好作到,以增强你所创诗词的魅力。

对于言词的应用,要有时代的气息,我们诗承古典,虽然多读古诗,但对死了的语言最好不要再用,因为现在写诗是让现代人看,不是让古代人看,如果你写的诗让人半天看不懂词意,非得借助康熙字典才能读懂,那么谁愿意费那么大劲去欣赏你的大作呢?何况许多古代的词汇,在现在的字典中许多都被删除了,你若强用,不是难坏读者?许多人都有此感觉:读一些现代人写的诗,还没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通俗易懂,更比不上白居易的诗了。这难道不是怪事!

三、关于诗意、诗味

诗言志、歌咏言,写诗就是表达个人的志向、感情:或赞美、或抒情、或描景、或鞭达。总之,你写的诗让人看了以后知道中心意思是什么或你为什么写这首诗。写诗者多数也想诗作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以此扩大影响力。如果你写的诗,读者看了半天不知所云何事或者过于隐晦,使人非亲临其境而不能有所感悟,那就等于自讨无趣。语言的简练是为了包涵更多的思想内容,但简练的使人看不懂那就适得其反。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新体诗也在矫柔造作,本来是用大众语言写的诗,也让人半天看不出所云何事,这种诗你发表它干什么?有人说这是为了让读者从中品尝诗 味,但不管酸、甜、苦、辣,总得让人品出点味道来,如果多数人品不出味道,那只有让作者自己品尝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