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英基
摘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是何等的灿烂,先人留给我们的文献典籍是何等的丰富。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献宝库中,我们诵读着,激动着,感悟着。除去了这精美的文词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古代贤哲文士们的人格境界与魅力了。
古代的哲人们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字,而他们的人格境界与魅力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每每读起这些文献典籍时,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令人心潮起伏的走向他们。这便是人格境界与魅力之所在,是它在作用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齐鲁文化 理想人格 境界 魅力 孔门弟子 孔门十哲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一生教有弟子三千多人,“身通六艺”,有名字记录流传者,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所谓“孔门十哲”,更是孔子最为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学: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启发开导他们。按照孔子晚年的自我评价,在他这些弟子中,按照不同的品行和专长,把他们分为四科,各科学生的代表是:在德行方面表现出众的,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言语方面成就显著的,如“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颇为突出的,如“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可堪造就并有佳绩的,如“子游、子夏”(1)。另外,还有其他一些颇负盛名的弟子,诸如柴、参、师、由,等等。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2)。由此看来,孔门弟子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颇具人格魅力。
一、颇有德行者: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颜渊为孔门第一人,是德行科的高足,深得孔子器重与厚爱,也是最常受到孔子赞美的学生。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颜回,鲁人,字子渊,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他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一说四十岁),他是孔门弟子中最好学的一位,能“闻一以知十”(3),“不迁怒,不贰过”(4),是一位术德兼修的弟子,后人尊称他为“复圣”。颜渊一生安贫乐道,“箪食瓢饮,居住陋巷”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可惜颜渊短命,只活了三十一岁(亦说,颜回活了四十一岁)。颜回是个“其心三月不违仁”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5),具有很明显的避世倾向,并多次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
闵损,鲁人,字子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焉。《论语·先进》载,孔子夸奖闵子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时人奉之为尽孝的典范,其孝行事迹被后人编入《二十四孝》。《论语·雍也》载,季氏派人请他任费邑宰,他婉言辞绝:“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不愿为季氏做事,其德行与颜渊并称于世。
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恶疾,孔子曰:“命矣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冉伯牛曾任中都宰,有德行。传说患的是“癞病”(即麻疯病),时为不治之症。《论语·雍也》载,孔子去探视他,从窗外握着伯牛的手痛惜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斯疾也!”意谓,要永别了,这是命运吧!如此好人竟得了这样的病啊!如此好人竟得了这样的病啊!
冉雍,鲁人,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论语·公冶长》载,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意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却不是能言善辩者。孔子听了却不以为然,认为有仁德者,何必强嘴利舌,花言巧语?
二、善于辞令、口才著名者: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宰我(公元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利口辩词,“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著名”(6)。《论语》载,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子贡,姓端木名赐,“端木赐,字子贡,卫人,有口才著名”(7)。比孔子小三十一岁,聪敏有才干,善于外交辞令,被列入“言语科”。此外,子贡也善于经商,是春秋时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为其守墓六年,师生之情,逾于父子。其言行《论语》中多有载录。
三、政事卓著者: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有才艺,以政事著名”(8)。子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善理财,长于政事,又勇武善战,是孔门中一个很有才干的弟子,虽然曾因帮助季孙氏聚敛民财,而受到孔子严厉的批评,但孔子仍然十分肯定他的才能,将他列入“政事科”。
“仲由,弁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9)。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为孔子早年的弟子,长期根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他与孔子相处四十年,情义甚深。只是子路性情坦直,心直口快,出言轻率,好逞血气之勇,常为夫子所贬,孔子曾骂他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10)。子路曾做季康子的家臣,最后死于卫君之难,享年六十三岁。
四、文学第一者: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
“言偃,鲁人,字子游,以文学著名”(1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一说吴人。据说少孔子四十八岁(一说少孔子四十五岁),但由于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赏识,被孔子列为文学第一,对古典文献及礼乐教化似乎深有研究,与子夏齐名,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有相当的贡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可见子游的名声、贡献实不在子夏、子张之下。据《礼记·礼运篇》记载:“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堰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或许正是得之于这种难得而又特殊的机会,我们相信儒家所谓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即便不一定是子游及其门人所记录,但由于是子游亲耳所闻,想必在其思想宗旨方面一定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故而康有为在《孟子微》自序中说,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子游之学应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擅长文学,被列入文学科。“卜商,卫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12)。子夏晚年于魏国西河自立门户,收徒讲学,曾因丧子悲泣而失明,所谓“抱痛西河”、“西河之痛”、“子夏丧明”等成语皆出于此。子夏曾为魏文侯师,军事家吴起、李克皆出自其门下。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的死和葬,子夏都曾亲身经历,故《左传》中记之甚详。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非常勤奋好学,他多次与孔子一起讨论《诗》、《书》等古典文献,为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文学:子游、子夏”,便说明他的文学才华与能力。他对儒家大部分经典都作了整理与传授。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也尽可能对其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仅从这一方面说,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而由于其怪异的性格,使其与其他弟子之间并不能友好地相处。在孔子去世之后,他曾策划推举有若掌门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子夏的怪异性格是相当突出的。早在他追随孔子问学之时,喜欢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就问过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孔子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又问:“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3)。孔子的这种评价耐人寻味,子夏的性格弱点似乎相当明白。朱熹注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而且,孔子也曾当面告诫过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4)。这种告诫,虽不能断定就是针对子夏的弱点而发的,但按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也决非无的放矢,随意而谈的。
注释:
(1)《论语·先进》;
(2)同上;
(3)《论语·公冶长》;
(4)《论语·雍也》;
(5)同上;
(6)《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论语·述而》;
(11)《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12)同上;
(13)《论语·先进》;
(14)《论语·雍也》。
2004.10.26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