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龚国富

史贵直笔,史贵事真,情真,议论真。所谓“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以诗歌创作而能映见当时事迹人物之真,心理情感之真,评说议论切合时政之真。恐不仅只才、学、识即可为。史以录事秉真为职责,诗则以抒发情怀为能事。诗歌创作要达到“动天地、感鬼神”已属不易,又兼以要映照一代史实则更是难乎其难了。

杜诗已达“诗成泣鬼神”的化境,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对于社会的真切描述和揭示,对人生的关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使得杜诗至今犹散射着“民本主义”的光芒。读杜诗,我们可以感受杜甫真切的心胸和忧伤的一生。
杜甫自认“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并说“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赠王二十侍御契四十韵》)。杜甫是以整个生命的燃烧来完成自己的诗歌创作事业,因之从杜诗中处处可以窥见杜甫诗美的基点──真。

诗歌之真又不同於史实之真,它不是一般史实或史料的罗列。而是通过或叙事,或描述,或抒情,或说理等各种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创作出一幕幕可感的形象来打动和感染读者。并且情感的运用也不可漫过世事真实的限度,真正的诗是心的搏动和灵魂的吟唱。而杜甫恰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读其诗至今犹可感受他的心跳和听到他发自灵魂的声音──真性情。



莱辛说:“画(一般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是美,而诗(一般文学) 的最高原则是真”。

杜诗的审美基点即是──真。
诗歌如仅仅重视了当时的世事,当不会被作为名诗至少其影响力是有限的。只有注入了生命──融合了诗人的真切感受,化入了诗人生命力的一部分,其诗作才可能是长久的。杜甫的诗就是融进了他的生命力,饱含了诗人的真切感受。当杜甫行次征人出发必经之咸阳桥时,一幅“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图景跃然眼前,而诗作并不只简单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真实,还在于诗人具有胆略的符合客观的摹写,在传递诗人真情实感的同时,也传递出当时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普遍同感。其所以能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此是绝对分不开的。你看“牵衣拦道顿足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多么惨痛的场面,多么直面人生的诗笔,又何以不可发现诗人的一腔忧愤和同情之心!

战事起,民村蔽,诗人之感深且真。“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诗人是写,是喊,是呼是抗争!不是“叹息肠内热”,何得有此诗句。初看此诗句似平平写来,平白如话无有奇句,但我们却能於诗人平实如话的诗句中看到当时的社会情状,人民遭受的苦难及艰辛欲泣的生活。官府压榨之深,贫民时日难捱。未见诗人着意的刻画,当时这种千村万落凋蔽的苦况便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即使合卷闭目,也将久久地萦绕心头。所以产生这样魅力的就是杜诗的审美基点──真。诗中有叙述,有评说,有议论,而我们将看不出辨不明此议论是出之平民之口抑或是诗人之口.不仅杜甫人品保持真,其作品

也使人感受一种自然之真──好像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整个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品的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一种真的本色。

如果说大部分诗人是以反映和记录人民疾苦作为自己的事业,或为人民歌与呼的话,那么杜甫却是与人民共同经历了苦难和险艰。杜诗的可贵处在于他不是目击,而是亲历,你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与其说诗人记录了石壕吏,还不如说杜甫亲身感受了“吏呼一何怒,妇 啼一何苦”使人心惊的一刻.诗作使人感到诗人深有同情又苦于无法相助,只能听妇前致词直到如闻泣幽咽。一夜无眠又听闻了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老妇人的酸辛,其所以且偷生的原因是唯有乳下孙,当我们听到老妇人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诉说后,当时人民所受战乱的惨烈便使我们犹如亲见。从诗作的字面分析来看,光说诗人的写作功力如何之深是无法概括这一现象的,只有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亦即当时诗人是如何强烈地感受到人民的苦难又如何适时逼真地记录下诗人的真的心迹───同情人民的苦难而感佩普通百姓为消弭战乱所作的贡献,以老弱之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溶多种复杂的情感於简洁的叙事之中,掩卷沉思可见一颗倍受煎熬的诗人之心。

莱辛说:“诗则以动作情节的冲突发展为对象,正反题材兼收,所以重在表情和显出个性。”

杜诗的《新婚别》可以算得上是重在表情和显出个性的。一个愁肠百结的自怨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贫苦新妇,面对的是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凄惨现实,丈夫将守边赴河阳而自己还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暂且不说自己小时的经历,如今面对君今往死地的时刻,只令阵阵沉痛迫中肠。然而就是这一对饱受战乱之苦的新人,在面临家国危亡之时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牺牲自身的一切,包括情爱这一人类最高尚的精神库藏。一个贫家女说出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是贫女在面临家、国、平安、危急、一己、社会等众多选择中所作出的唯一抉择,尽管这一抉择是无奈的。这可能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当时人民所能作的唯一抉择了。因之诗所塑造的形象至今犹使人铭心刻骨感同身受。

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到杜诗的描写之真,当然由分析我们得知这些真是以杜甫的内心之真为本原的,且以此而达对於整个社会的事物、人心、人物均达高度的描写之真。

诗作仅以描写之真是难以永久打动人心的,还在于对事对人对物有神奇的情感之真。由此可见诗人的最深入的内部世界,这是产生任何辉煌诗篇的基地。
杜甫与当时的人民一样经受着战乱之苦,陷贼时遥想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只寥寥数语便说尽了两地相望之苦,且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感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遭离乱,互为倚望,其心急急其情切切此情此景最深最切,夫妻思念情真义深,思儿想女一片情深不可测。遥思寄想诗人的情感之真跃然纸上。

亲人思念之苦,不抵国破之痛。请看杜甫写于至德二载三月的《春望》诗。国都已破草木无知,感伤时事春花令人下泪久别怨愤声声鸟鸣使我心惊。数语道尽国破乱离之痛,又是安史之乱中一位诗人真实心情的确切写照。正因为伤时忧怀才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的真切情感又岂是语言所能道尽。

一般诗人记事述志总给人以无关痛痒之感,杜甫诗作就是自己的所经所历,又蕴含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状,所以其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再真实不过的社会图画。以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来看,当时杜甫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而老杜所见却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真是情难舍心无奈!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父子情父子恩子亡父又何言!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越痛越见情之深越悲越见感之切,悲天惨地的经历又怎是一般诗作所能表现,这情感是性命以致於鲜血的迸流,这种饱经伤乱和亲子夭折的苦痛经历和心理创伤,是杜诗有别于其他诗作的充满情感之真的特色之一。

杜诗不只停留於一般的记写伤家破国之感,同时对於各类社会现象敢于披陈自己的见解和议论,而这些议论可让我们看见诗人的胸襟和他的真才实学。

当杜甫得知出征的兵士或从十五北防河便从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时。便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王开边意未已。对穷兵黩武的唐王朝玄宗狠下了一个断语。今天看来这一断语也是老杜恰如其分的符合历史真实的一笔。

杜甫的思想是一贯的,其诗作中的议论当然也是一致的,其反战的思想还表现在其他诗篇中。如著名的前出塞九首中: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后出塞五首其三中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如果说杜甫对于人民参加平定叛乱的战争相当明确的是勉励多於同情的话,那么他对于这一类的开边战争相当明确的态度是反对,可见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于社会现象议论的勇气和胆略,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

由于诗人与人民一起遭遇了战乱,经历着困顿看到了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状况,再加上诗人的坚守儒家传统。因之杜诗对于社会矛盾的揭露使同时代的其他诗作相形失色。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于社会矛盾的揭露是写成于安史之乱前,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见地之深。又如杜诗中的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高官达马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这一类的揭示和描写不由使人想到孟子的关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著名论断。杜甫继承了儒家光荣的民本主义思想,在诗作中给以表现,在揭露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所发的议论能切中时弊以外,还闪射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杜甫是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给了他以很深的影响和滋养,他的道德本位是──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终杜甫一生,他都是以诚来事君、为臣、做民。以下我们来看杜诗中的“诚”。

杜甫在壮游诗中说自己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可见在杜甫的诚中还渗入了相当的豪侠之气。

杜甫是怀抱着美好的理想开始读书和游历生活的,他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且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为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理想之光烛照了杜甫的一生,无论他生活经历何等磨难、困苦抑或是顺遂、平稳都无时不记住这一人生的要义。以至於到某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程度,其一生的追求和实践可说是诚的最大体现,观著诗篇可知此说不诬。

以儒家道德本位──诚作为自己立身之本的杜甫,其对于君主的期望是一贯的,表现在务本重农,休战养民,廓清政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等。

我们可从诗句中领悟他的种种努力和灵魂的追求。如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如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如不眠犹战伐无力正乾坤,如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以杜甫的穷困潦倒之身,感念的始终是黎元、苍生、乾坤、所渴望的是宁岁,可见其心之诚,真是贫贱不能移其志啊。

对于清明政治的渴求和对于儒家理想社会的追求时时见诸杜甫的诗篇。如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如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如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以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的如此贫穷艰难的杜甫,他所怀抱的却是农有所耕,女有所织,边庭息战,民族和睦,皇室中兴。在杜诗中他的怀抱是时时可见:如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如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如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如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如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如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杜甫以恒饥稚子色凄凉的悲惨处境,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的困顿地步,他所追求所感念的不是一己的悲苦而是朝廷的安危,国君的得失这些有关社稷的大事。如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如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如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如此胸怀直如朝廷大臣的口吻和胸臆。此老杜所以有别于其他以描述风景为能事的诗人之处,其间的高下优劣想来不用笔者多费唇舌了。

查杜甫一生经历,只任了几次不大的官职,先后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左拾遗、司功参军、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仅因担任过这些官职,杜甫即以儒家的传统约束自己做个尽忠尽责的臣子。其诗《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真实的记写了逃出为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肃宗的心理历程:你看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且杜甫陷贼至逃归保持了自己的冰清玉洁,保持了完美的气节。因之人们喜读老杜的《春望》诗并慨而下涕者,恐怕很大的原因也是敬重老杜的为人吧。杜甫以自己的立身为自己的诗作下了最确切明显的注脚和印证,这不是最大的“诚”又会是什么呢!

“诚”引导人达到至善之境,而观察一个人有否达到善境,只要看其所处困厄之境的所思所念。杜甫以忠来达到臣子之道的诚,那么杜甫处困厄之地时又是作何想的呢?且拿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分析,当时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在如此困顿局促的境地和心境下,杜甫关心的不是自家困境的改善和对于将来的物质追求,而是宁愿牺牲一己的受冻甚或死也要换取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使之俱欢颜,如无老杜心胸,谁能为此震荡千古人心的雄笔。再看杜甫的《凤凰台》一诗,可以看到杜甫的胸怀是由来已久,你看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食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杜甫为实践致君尧舜上的人生抱负先因要重王者瑞而敢辞微命休!后因欲大庇天下寒士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其一片至诚可对天,诗句 仅是他至诚之心的表白而已。

杜甫的诚还表现在他及时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他不是对于官位的追求而完全是基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终其一生也只担任了不多几次的官职,且生活上也是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当其在成都访寻丞相祠堂时,思古念今,遥想孔明当年鞠躬尽瘁天不假以时日,近比自身落魄功业无成遂下千古之泪,令人诵之凄然悲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即今人读之也感怀系之万状莫名。杜甫之诚真可谓直通古今了。

杜甫对王室的忠诚还蕴含了对于使百姓能过昇平富足生活的理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一位正直诗人的品格表现,因为这也符合当时大部分人民的想法和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可以说是和当时战乱中的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王权就是平定叛乱的精神旗帜,当杜甫闻听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即刻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时欣喜之情一泻无余,直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现了一个臣子对于平定叛乱的最赤诚的庆贺和祝愿。

杜甫除担任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小官职外,大部分时间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与人民共同感受着苦难。虽然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名门望族的血,除去他享有的政治特权不说,单讲他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物质地位比一般的贫民相去无几可能不会算是言之过分的。杜甫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达观乐命,受贫安道。在他的《柴门》诗中可见他的立身之诚。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足了垂百年敢居高士差。于《草堂即事》诗中更可见他的生活志趣,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读此诗句直令人产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式的儒家传承的诗人的形象。处贫民之境怀独善其身之念,于蓬荜之居存百年高士之想。杜甫做民之诚再一次在这些诗中闪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芒。



诗以意境的有无或高下来评优劣,优秀的诗篇可做到情与境,意与境的交融,引领读者身入其境,心会其意而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或强烈的震撼,杜诗就是这样的诗作。从以上所引的诗作分析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杜诗除了情与境的描写之真与自然交融外,他对意与境的处置又有别于其他诗人呢?答案可说是肯定的。由于杜甫诗作中的真是基於他道德之诚的外现,所以我们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抑郁的、沉稳的、充满忧国忧民的且始终是赤诚一片的伟大的灵魂。无论杜诗的或山或水或人或物都无不透射出灵魂融合的最高境界。可毫不夸张地说,要知杜甫的真与诚,只要细读杜诗即可见。而若细细品味杜诗,则时时可感杜甫的真与诚。杜诗中的真并不是道家的率真或纯真,他的真是蕴含了儒家道德传统的诚的最高的最集中的人格体现。杜诗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杜诗即是杜甫的生命,杜甫的生命即是他的诗篇。杜甫的生命借助於他的诗篇而燃烧,放射出千古不灭的光辉来。这光辉的内含即是杜甫诗篇中的真与诚。

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杜甫是“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可谓是对杜甫再恰切不过的评说了。真因杜甫的真与诚化作生命吟作诗,而杜甫的诗即生命处处闪射真与诚。因之可以说杜甫是诗的化身,杜诗则是杜甫的精魂。如果说杜诗创造了唐诗的辉煌,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的话,那么杜诗中的与生命俱来的真与诚则是杜诗中的精神精华的具体体现和整个杜诗最高艺术境界中的道德结晶。

此举一小例,并不在评论李杜之高下。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诗“白发千茎血丹心一寸灰。”论传播可能是李白诗句影响要深远得多,若论对于社会人生的关注和道德的负荷则明显的杜诗要深广得多。其他如杜甫诗句“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仅以这几句诗也随诗可见杜甫的真与诚。

我们一般认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杜甫则是集真善美於一体的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了梅尧臣的一段话:“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以此语来况杜诗的特点,也有深相符合之处。首先说杜诗是语新意工恐不会有人反对,诗所言为前人所未道者当也不会有人反对。其次是杜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此就是本文所分析的杜诗中的种种真使诗作犹如获得生命一样当然如在目前。再次杜诗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则是本文所分析的杜诗中的款款诚使诗篇就像君子倾诉至诚一片,当然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了。杜诗所以能达至境,与诗中的真与诚是不可分割的。

毛泽东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杜甫的诗篇已如前所分析,他以儒家的传统为根基,以民众的生存为根本这样的道德传承为其本源,诚以为基,存乎心为真,发而为诗,愿做最大的事是——一洗苍生忧!

杜甫因民生而使诗篇达到一个无论从艺术或思想上来说都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而杜诗因有了真与诚更使之达到一种前无古人的高地,遂使杜甫产生了深沉的孤独感──万里悲秋常作客。

谨以此文礼敬杜甫,愿诗圣从此不再孤独。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