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诗人,也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我只不过是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门外汉从另一个视角用粗俗的眼光看高雅的艺术品,其所见显然是肤浅的。既然自知浅陋,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这是求知欲驱使的结果。头脑里想的东西,没有人为你评改,自然不能辩其正误,写出来让人看了,才能求教于诸多行家和具有相同爱好的诸君。当然,这也只能在“言者无罪”的前提下为之。
一、 诗歌当具有诗歌特质
什么样的文体才叫诗歌?《辞海》上是这样说的:“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词源》说得很简洁:“有韵律可歌詠者的一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诗歌应该是用高度凝练的字、词,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表达高度概括的景、情、意的文学作品。其中符合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是成为诗歌的必要元素。总起来说,我们可以把以下三方面看成是诗歌的特质:用词(字)凝练;讲究音节、声调、韵律;内蕴景、情、意。于是判断一句话、一个文学作品是不是诗歌也就要从这三方面看了。
有人面对大雾写出了:“你能永远遮掩一切吗?”随之就有人大加赞赏,说是一首好诗。对雾的问话,在一定的语境下是有其含义的,说它是哲理性语言倒有道理,为什么非要称之为诗呢?我在想,如果有人面对彩虹写下“美!?”或者有人面对一个横行乡里的恶棍写下:“你能永远横行霸道吗?” 这些都是诗吗?如果这些都算是诗的话,那是把诗歌的意义大大地泛化了。我想是不是诗,是要看写出来的文字是否符合诗歌的三个特质,首先要看写出来的文字有没有韵律。《后汉书卷一百七》有“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的记载,明确说“枹鼓不鸣董少平”是歌。这一句之所以为歌,那是因为这一句中自有韵律,其中的“鸣”与“平”就是押韵的。这一句诗写出了老百姓对廉洁刚正的官员董宣(少平)的称赞,这就是情感之所寄。同时也说明象董宣那样廉洁的,敢于追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搏击豪强莫不震栗”的刚正官员是受老百姓欢迎的,这是在申明一种理。可见这一句“枹鼓不鸣董少平”具备了诗歌的三方面特质的,所以说它是诗歌不无道理,但这种一句诗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毕竟是极少见的。
有些文字写得非常优美,但我们说这不是诗,这是小说、是散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文字尽管写得优美,但它不具有诗歌的三个特质。下面不妨以一些关于雪的描写的文字为例来说说这个话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