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英基
摘要:
齐地语言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方言的一个子系方言。它大致涵盖了齐鲁、东齐海岱、青、徐、兖、淮、泗之间的方言语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有着十分丰富的语言文化遗产,是灿烂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齐地 语言 方言 语言文化
齐地语言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方言的一个子系方言。它大致涵盖了齐鲁、东齐海岱、青、徐、兖、淮、泗之间的方言语系,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 有着十分丰富的语言文化遗产, 是灿烂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想见,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文明史的长河中, 曾经是中国文化发达区域之一的齐鲁、海岱大地的齐地语言, 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也必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名物语言, 或已变者, 或未变者。已变者, 却留下了沿循之途轨、折旋之迹象;未变者, 则可由今溯古, 推想其历史渊源。今天当我们探索研究齐地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时,也就必须沿循着这些历史途轨与迹象, 由今溯古, 去追寻探究。
上古时代的雅言与方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大量历史事实看, 当年孔子可以率弟子们周游列国;墨子可以劝阻楚国伐宋;苏秦、张仪可以游说各国, 发表己见;淳于髡、鲁仲连以三寸不烂之舌可以为诸国排纷解难;诸子百家、稷下学士可以论辩争鸣, 等等史实, 都充分表明, 当时在地域毗邻的诸侯各国之间, 在语言表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书面语言文字方面更是如此。《论语·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皆雅言也。”是说, 孔子平时说话用鲁语, 而在诵读《诗经》、《尚书》和主持赞礼时, 却使用雅言。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1) 由此可见, 当时各诸侯国的人们在诵读诗、书,开展外交活动时, 不是各自使用本区域内的方言, 而是使用各国较一致的雅言。这也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共同语言也确乎存在着。可见, 由于社会生活交际的需要, 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标准语的雏形——雅言。
雅言这一提法始见于《论语·述而》。所谓雅言, 就是华夏汉民族的共同语。到了汉代, 人们又把雅言解释为“正言”。齐地人郑玄说:“读先王典法, 必正言其音, 然后义全。”(2)“正言其音”, 即发标准音, 说标准话。可见雅言是当时人们在诵读诗、书和赞礼、外交等庄重场合时所使用的比较规范的语言。清代学者刘台拱在《论语骈枝》中进一步阐释说:“雅”乃“夏”之借字, 认为雅言即“夏声”、“夏言”, 是与当时的齐语、鲁语、楚语等地域方言相对的。那么孔子时代华夏语言又是用哪一种地域语言作标准语的呢? 刘台拱说:“王都之音最正, 故以‘雅’名。”(3)他认为雅言、雅乐均指王都所在地的语言和乐歌, 这是颇有道理的。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周室两都, 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 ……而西都之雅音固未尽废也。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 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 故郑(玄) 以为‘义全’也。”
春秋战国时代, 汉语方言较复杂, 其中主要有南北两大语系: 南系有楚语、越语;北系主要为夏声、夏言。几千年来雅言与方言始终并存的事实, 这从先秦诸多文献典籍中均能找到一些零星散见的记载。《荀子·荣辱篇》说:“越人安越, 楚人安楚, 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 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荀子·儒效篇》又说:“居楚而楚, 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 积靡使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