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进士科的考试科目中,上承唐五代制度,大多数时候都有赋。由于科场试赋用的是律体,其作法与齐梁时代产生的律赋有区别,而宋代与唐代又不尽相同:它有一套更为严格的格法(或称“格式”、“程式”),且逐渐成为定式、定法,对科场律赋的写作影响极大。依宋代定式所作律赋,我们称之为“宋体律赋”。近年来,许多赋学论著对宋代律赋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宋体律赋的评价似乎尚存偏差,原因是对宋体律赋的程式和统治者对出题范围的限制不甚了解,或对这些程式和限制影响写作的程度和危害估计不足。本文拟在考察宋体律赋体制和程式的基础上,试对它的评价问题提出己见,以质诸方家。
一、律赋的“唐体”与“宋体”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十三日,翰林学士宋祁等上奏改革科举,有“今后进士依自来所试赋格外,特许依唐人赋体”的预案。李腐《师友谈记)记秦观场屋赋法,亦有“国朝前辈多循唐格,文冗事迂”之语。则在宋人看来,律赋有所谓“唐人赋体”或“唐格”,与宋代所试赋格有所不同。既有“唐人赋体”或“唐格”,自然也就有“宋人赋体”或“宋格”了。又据李腐所记秦观语,谓宋代“至于嘉祜之末、治平之间,赋格始备”,他所说的“赋格”就是“宋格”、“宋体”,经过开国后近百年时间方才定型。因此,本文将宋人所作具有宋代体制的律赋,统称为“宋体律赋”。
那么唐体律赋与宋体律赋有何区别?此点于认识宋体律赋的真相以至正确地对它进行评价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区别主要有四:
1,命题范围由无限制到有限制
《石林燕语》卷8曰:“唐礼部试,诗赋题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为之。”这是说,唐代试赋的题目不讲究文献出处,故当代学者傅璇琮先生说:“唐代进士试对诗赋的声韵要求较为严苛,但诗赋的题目,比起宋以后来,范围要宽得多,应试者有一定驰骋想象的馀地,不像后代僵硬地被限定在儒家经书的圈子里。”而宋代律赋的命题,则逐步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文献范围,也有了统一的格式。
宋初律赋的命题,与唐代情况相同,也是比较自由的,如御试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为《未明求衣赋》,开宝八年为《桥梁渡长江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训兵练将赋》,雍熙二年(985年)为《颍川贡白雉赋》,如此等等。①州郡解试所出赋题,就更自由了,如寇准为言其贫约自守之志,“在大名日,自出题试贡士,曰《公仪休拔园葵赋》、《霍将军辞治第诗》”。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这时期的赋题即便有出处,也未必非出于儒书或正史不可,如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太宗“自定试题《卮言日出赋》”,认为“此题渊奥,故使(举子)研穷意义”。然“卮言日出”语出《庄子·杂篇·寓言》,这在后代是不允许的。
随着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渐起,命题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题目须出于经、子、史书,也就是要有正经的“来历”,不能随意自拟。这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举子可能不知所谓“出处”,于是决定印题目时同时雕印解题。《宋会要辑稿·选举》3之14载: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四日,考试巡铺宫左正言孔延鲁言:“进士就试以前,欲令主司先晓喻不得上请,仍雕印试题,分明解说在逐人卷子内,依此给散。”《石林燕语》卷8在叙述唐代礼部或以意出题、举子可“上请”进问题意,然后说:“景枯中,稍厌其烦渎,诏御药院具试题,书经史所出,模印给之,遂罢上请之制。”《容斋随笔》卷3记之更详:“国朝淳化三年,太宗试进士,出《卮言日出赋》题,孙何等不知所出,相率扣殿槛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