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的讨论
若以境界为诗词的"来源",则应回到传统的解释上去。一般人所说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等等,应顺着《无量寿经》上"比丘白佛,斯义深宏、非我境界"的意义来了解。此处的所谓境界,乃指人的精神生活所能达到的界域而言。……读不懂大作家的诗,只有反复地读。久而久之,读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会与诗人的境界接近,而渐渐地懂了。不仅是多知道了什么,而是以诗人的人生境界,提高、洗炼了读者的人生境界。这便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对人类"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贡献。
--徐复观
引言
当我们回顾百年中国诗学的发展历程时,有一种研究无疑被学术史忽略了,那就是新儒家的诗学,即二十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钱穆、徐复观、牟宗三、方东美、唐君毅等人的著述中、有关中国诗人、诗史、诗观和诗歌作品的研究评论。新儒家在中国哲学、宗教学和历史学方面的成绩,近年来受到学界极大的关注,不仅已成为百年中国学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更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颇具活力的一支力量。相对而言,尽管新儒家的诗学显得声音不大(他们论诗并没有某种统一的流派、明确的方法,也从未有过开宗立派的口号标举),但是,成果显示出:他们的研究评论确有其重要特征(尽管上述诸家在学术性格上有很大差别,但他们看诗的眼光却有惊人的相似),其共同目标即在于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而此种特征或应具有学术范式上突破的重要潜力,且不说经过现代转化,亦或可能成为参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资源?
就题记中徐复观一段话而论,即可感受其鲜明学术特征:一、将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如"境界"),连属到文化思想的根本大义上去把握(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这样做的,以美为中心的诗学,或以个人为中心的诗学,皆不会这样看问题)。二、研究者不仅具有知识的目的,而且具有个人受用和道统承担的任务("不仅是多知道了什么",即非单一知识目的;"不废江河万古流"即喻道统承传)。置诸中国诗学的传统与现代格局中,新儒家的言说皆能自成一体。可见,总结其成就贡献,既具补阙拾遗之义,又有透过疏理学术史来深化扩展中国诗学的阐释学之义。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为使材料集中易于呈现问题,本文拟仅以马一浮、钱穆和徐复观三人为对象,以下列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一) 在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的基本格局中,新儒家诗学占据何种位置?
(二)从马一浮到徐复观,新儒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一幅共同的中国诗学形象?这种形象与其他研究者所描绘的有何区别?
(三)我们今天从文化现代性的角度来看,新儒家所强调的这种形象可能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问题?
以下分六节阐述之。

依我个人之见,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 ,可划为两大块:一是诗学本身的研究,一是诗学扩展的研究。前者指诗学文献的辑佚整理辨伪训诂考订、诗歌史现象(如格律、诗家、风格、流派)的发展演变以及传统诗观、诗论、诗法的描述疏理总结,等等,这是注重诗学本身历史事实面相的客观求真的研究。但是,除此之外,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中国诗学本身的意义甚为重要,它几乎成了一个枢纽,上通经史,下贯子集,传统中国文人一个真正的标志首先即是一个诗人;另一方面,今天也有不少研究者不满足于仅仅结帐清理式的研究,不满足于中国诗学的意义仅仅止于传统的诗歌本身,不满足于古今文学的气息不通,于是,就产生了有意无意将诗学扩展开来的研究以及这种研究的真实可能。如钱穆选编《理学六家诗钞》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