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洛阳城牡丹初绽。24岁的杜甫站在国子监门前,手中捧着刚刚领取的"文解"——这张盖有河南府公章的身份证明,将允许他参加今年的进士科考试。春风拂过他略显稚嫩的面庞,腰间佩玉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作为京兆杜氏子弟,他自幼熟读经史,七岁能诗,十五岁已在洛阳文人圈小有名气。
"杜二这次必中无疑!"酒肆里,友人岑参举杯相贺。案几上摊开着杜甫新作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众人击节赞叹之际,却没人注意到角落里的白发老者微微摇头。那是经历过武周时期科举的老学究,他浑浊的眼中映着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考试当天,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