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孟柴《本事诗》云杜甫的诗在当时号为“诗史”,但它仅指杜甫那些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事件的诗歌。因而有学者赞叹“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历史的真实面貌,给我们留下了形象的历史画面,因而享有‘诗史’的崇高名号。这本是杜诗极光彩夺目的地方,本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宋人接受“诗史”说并进一步深化,对后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明代出现了“诗非史”的论调,到清代则演变为“诗史互证”。
宋代文人主要是从诗歌的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两面理解探讨与阐释“诗史”的。他们重视诗歌的政治属性就在于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与政治的关系较之唐代更为直接密切,并形成了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掌握政治权利的庞大的官僚地主阶层。这恰如柳诒徵先生所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要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充满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气概,使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而崇文抑武、重内轻外的国策,又使他们必须依附于国家政权,将自我角色定位于忠君报国的理念之上。他们往往集官僚、学者和文学家于一身,其文学思想不仅受政治斗争的影响,也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