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较王勃、杨炯约长二十岁,在“四杰”中属年份较高者。同“四杰”中的其它诸人一样,他也曾长期沉沦下潦、百优交抄,终因不堪风疾之苦,投水自杀。
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卢照邻的诗作中透露出浓重的悲怨气息,但这却并不能削弱其匡时济世的高情壮思和调倪意气。与此相联系,他不仅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题材、掳情言志的新途径,而且在理论上亦致力于扫荡文场、隆颂风骨,并体现出通脱的文学史观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今据其《南阳公集序》、《附马都尉乔君集序》、《乐府杂诗序》等主要论诗之作分析、阐述如次:
一、发挥新题开凿古人—论诗风变革的祈向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当上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同上)之际,卢照邻同王勃等一道坚决反对这种缕金错采之风,勇敢地站在了这场诗文变革运动的最前列。卢照邻对于文学的风雅精神有其独到的看法:
昔文王既没,道不在于兹乎;尼文克生。礼尽归于是矣。其后荀抑、孟子,服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