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豁达乐观的苏轼和多愁善感的李清照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所在的宋朝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一方面,经济高度繁荣,物阜民丰;另一方面,国力却日渐衰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非常糟糕,对辽对金作战屡屡失败。同时,内部官僚机构膨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像许多正直有才华得知识分子一样,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漩涡中,起伏沉浮,历经坎坷。下面将苏轼的仕途之路罗列,以便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
初任在凤翔,三年后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
同年父亲苏洵病故。
三十四岁再回汴京。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亲眼目睹变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受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大概十年后,即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