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陈开梅
摘要:以古文献为依据,结合周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诗经》三颂的祈祷性质,探讨颂乐的特点、社会文化意义。《颂》乐一般只用打击乐器与管乐相配合而形成“金石之声”,乐声较为低沉、舒缓、庄严;它的标准原则是和平中正,庄重肃穆,强调教育意义,追求社会政治的最高“和谐”。
关键词:周代;《诗经》三颂;颂乐;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政治伦理;社会和谐
在周代,诗歌作为抒情言志的工具,是以入乐合舞的形式出现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所以《墨子·公孟》篇曰:“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毛诗·郑风》又曰:“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诗、乐、舞三位一体,是《诗经》的本质特征。
在《诗经·颂》诗中有许多的乐器名称和演奏场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乐舞的盛行和诗、乐、舞合一的综合表现。
《周颂·执竞》“钟鼓口皇口皇,磐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毛诗序》及汉代其他今文之家学者都认为,《执竞》是“祀武王”之歌,但诗中既涉及武王,又有成王、康王,绝不像是单祀武王之乐。考之先秦典籍有关“吉礼”的记载,此篇当施用于“礻帝礻合”之祀。“礻帝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