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吴承学

本文以《过秦论》为个案,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自汉代以来,《过秦论》一直是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其文本固有的史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的推崇以及后世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对《过秦论》经典地位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文学经典形成过程入手,研究中国文学批评中一个新的领域即社会公众心理与审美需求。
文学经典形成过程的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我们现有的批评史主要是对于批评家独创性与理论个性的研究,可以说是个体批评家及其著作的研究集成。这些固然有意义,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个人的文学理念,代表集体性的审美理想。经典的形成就是这样一种集体审美趣味的合成,是理论家与一般读者所共同创造的,反映出社会公众心理与需求的共性方面。
“经典”的概念最早是在尊经重儒的汉代产生的 ① 。“经”在汉代主要指地位最高的儒家著作;“典”就是典籍。“经”“典”二字合而言之,指地位至高、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著作。这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申到文化艺术领域中,又和典范的概念相结合,成为一种创作范式和标准。艺术经典有崇高的地位与广泛影响,而且为社会所共有,其地位和价值都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
经典是对文本的价值评价,其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而且经典的地位也是动态的。有些作品曾被认为是经典,后来又被推翻;有些不为当时所重的作品,却被后代“追认”为经典;还有些经典却能自始至终都保持其崇高地位,成为历代读者所公认的经典之作。本文所研究的经典个案——贾谊的《过秦论》 ② ——就是历代公认的经典。《过秦论》
的经典形成过程非常典型,它从产生之时起,二千多年以来差不多是毫无疑义的经典。从其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各个时代审美取向及其共通之处,也能够看到一个真正的经典之作需要具备何种要素。
一 从史学经典到文学经典
贾谊《过秦论》产生于汉初天下方定,百废待兴之时。文中讨论秦代的政治得失,为汉代提供政治借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过秦论》产生于汉初总结秦朝政治悲剧的思潮中,“过秦”是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钱钟书说:“《史记·陆贾列传》汉高帝曰:‘试为我著秦所以亡失天下’;‘过秦’‘剧秦’遂为西汉政论中老生常谈。严氏(指严可均)所录,即有贾山《至言》、晁错《贤良文学对策》、严安《上书言世务》、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刘向《谏营昌陵疏》等,不一而足。贾生《过秦》三论外,尚复《上疏陈政事》,戒秦之失。汉之于秦,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也。” ③ 钱先生所举的贾山《至言》和刘向《谏营昌陵疏》等文也都是西汉的古文名篇,但以秦为鉴的文章,就其影响而言,仍要以《过秦论》为首选。贾谊此文受到后世的如此青睐,不仅因其文章本身价值,也与它被推为经典史论有关。《过秦论》的经典之旅始于汉代的史学界,最早受到汉代史学家的重视。《史记》一般以“太史公曰”为表达自己历史观的史论模式,但在《秦始皇本纪》与《陈涉世家》两篇却取贾谊《过秦论》为“赞”文,以《过秦论》为论秦朝正宗的经典评价。班固不仅在《汉书》中引用了《过秦论》为史论,更对贾谊“屡抗其疏,暴秦之戒,三代是据”(《汉书》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的言论大加称述。可见在有汉一代,贾谊《过秦论》的经典地位就已经基本确立了。
这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在历史的分析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史论价值。如刘向所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汉书·贾谊传赞》引)这也是符合贾谊创作《过秦论》的本意。它本是政论性、实用性很强的文章,文学性并不是它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到了三国时代,曹丕仍说:“余观贾谊《过秦论》发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制义,洽以三代之风,润以圣人之化,斯可谓作者矣。” ④ 可见贾谊之被称为“作者”仍然是因为他在《过秦论》中史学观点和政治见解受到重视之故。
中国最早的经典是汉代经学思潮中推尊的先秦儒家原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