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金声
最早提出“六诗”的是《周礼·春官》,“六诗”中含比与兴。《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对“六义”中的风、雅、颂作了解说,对另三项——赋、比、兴却置而不论。汉代的郑玄对比兴有所阐释,他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周礼·大师》注引)。其后,研究比兴者历朝都有。刘勰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文心雕龙·比兴》)。唐孔颖达谓“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毛诗正义》)。北宋李仲蒙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与李叔易书》引)。这些讲法都说中了比与兴的一些特点,但还不够完备圆通。直到南宋的朱熹,才总结前述诸家的看法,提出了虽然尚待完善、但却流传广远又颇有影响的说法:“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楚辞集注》);而他在《诗集传》里给比与兴下的定义则流行了近八百年。他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氏释“兴”的典型例子是《周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