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学史》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就资料的丰富性、论述的系统性而言,称该书为近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界的重要成果,殆不为过。它不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清理了传统的中国文学史学观念的演变历程,近现代中国文学通史、断代史编纂的得与失以及各类文学专史的形成与繁荣,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承蒙主编信任,本人有幸参与了有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和中国散文史等章节的写作,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感叹这门学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时常会有一些疑惑萦绕于怀。通读全书,也找到了一些继续研讨的线索。但还是有些原则性的问题难以理解。我常常想,研究文学史,基本出发点是什么呢?是研究历史上的原始文学生存状态呢,还是阐释我们心目中的文学史观念?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客观性标准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审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按理说,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同时代,对于文学史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就目前所能看到的文学史而言,除了研究对象的不同外,大体上沿袭着相近的研究模式,给人一种大同小异的感觉。究其原因,往往理念先行,用舶来的文学观念将中国文学笼统地分为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大块。对于晚近文学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模式还有其适用的地方,但是对于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来说,用这种固化的模式规范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就会发现颇多困难。有时,为了论证的便利,不惜削足适履。
即以秦汉文学史研究为例,哪些内容该进入文学史?具体说,哪些人可以称之为文学家?哪些作品属于文学创作?运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些作家作品?这些问题,似乎约定俗成,不言而喻。但是如果追究起来,古往今来,其实见人见智,分歧还是很大的。先从文学家的界定说起。《文选》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总集,所收作家当然应当算作文学家,有多少呢?总共一百三十家。其中,先秦四家:卜子夏、屈原、宋玉、荆轲。秦汉四十余家:无名氏(古乐府、古诗十九首) ① 、刘邦、刘彻、贾谊、淮南小山、韦孟、枚乘、邹阳、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李陵、苏武、孔安国、杨恽、王褒、扬雄、刘歆、班婕妤、班彪、朱浮、班固、傅毅、张衡、崔瑗、马融、史岑、王延寿、蔡邕、孔融、祢衡、阮瑀、刘桢、荀勖、陈琳、应玚、杨修、王粲、繁钦、班昭等 ② 。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它所论及的作家凡二百一十一人。其中,先秦三十七家:卜商、士□、尸佼、王孙子、公孙龙、文子、孔子、尹文、左丘明、申不害、老子、列子、师旷、伊尹、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