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佛教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学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这本小书用个“与”字把两者联起来,只是想说说,将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主要产生了什么影响。称之为“影响”,意思是: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或不会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或者从另一面说,因为有了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才有或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
谈两者的关系之前,先要说明一下佛教指的是什么,中国文学指的是什么。
佛教是外来的,与中国的本土思想距离相当远。举其大者说,对于世间生活,中国的本土思想是“顺”,佛教是“逆”(至少就理论说是这样)。“顺”是承认常识的评价,如生比死好,乐比苦好,现世的荣华值得重视,等等。佛教则相反,是不承认常识的评价,总的精神是出世,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槃境界。
照理说,这样的异教思想应该很难渗入中国人的头脑,而与本土思想和平共处。事实却不然。原因很多。一是社会混乱,人的安全没有保障,经常颠连困苦。不管佛教的修持方法怎样艰难而生僻,它总是救苦之道(虽然是幻想的),俗语说,得病乱投医,病重而难治,当然会有人到佛门去求医。二是佛教的出世思想与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其结果是不少读书人、士大夫成为佛教的赞助者。三是佛教的教义能予人以更大的利益,满足更奢的愿望。《世说新语·排调》篇记何次道的故事正好说明这种情况:“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语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成佛比作大官更好,就难怪很多上层人也成为信徒了。四是佛教本身有世俗的一面,这委婉一点说是相机施教,率直一点说是投其所好。举例说,对于所谓愚夫愚妇,宣传念几句“观世音菩萨”就可以避灾得福,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这就道理说虽然近于可笑,但就效果说却大有可取,因为是用小钩劣饵钓了大鱼。此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这且不管,总之是,由东汉起,时间不很长,到南北朝,佛教就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形式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教义方面看,佛教传入中国,不只扎了根,而且发扬光大,结了不少原产地所没有的果实,这就是佛教史中常常提到的十宗或十三宗。在印度,教义本来也并非一统,如乘有小大,论有空有;只是到了中国,尤其隋唐时代,理论才越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