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董希平
1997—1999年三年当中,宋词研究继续升温,研究范围与深度进一步加大。时值20世纪末,回顾、反思以往的得失,展望、探讨下世纪词学研究前景及所面临的问题,也蔚成风气。所以这三年可以说是一个成果丰厚的小高潮。兹分类缕述如下。
一、词史研究
论及词史,不能回避词的起源。这一曾经引起持久争论的问题依旧是学者注意的重点。刘尊明《词的起源面面观》(《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谢桃坊《宋人词体起源说检讨》(《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文将众说纷纭、情况复杂的“词的起源”化繁为简,即“一、词起于何因;二、词起于何时;三、词起于何人。”并形成下列结论:词在时间上产生于“隋唐之际”,其“真正渊源在民间”,“词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隋唐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歌辞形式”。作者同时阐明了词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原理,描述了词起源于民间的大体过程。
谢文则认为宋代更接近于词的源头,因而宋人“关于词体起源的论述之中,必定存在某种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意见”。并据此立论,具体考察了宋人关于词体起源的论述,得到了宋人关于词体起源的一系列信息:宋人认为音乐文学和古典格律诗体中所出现的一种变体,它的形成特点是新的“长短句”,在音律和声韵方面有独特的规定,因而不同于诗歌、古乐府歌辞和唐代声诗;宋人认为开元后盛行新燕乐,相应产生了以词从乐的歌词;宋人将词体起源上限定在盛唐,下限定在唐末。作者以为,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实了宋人意见符合历史真实,其中两首《献忠心》无疑是词体起源的标志。
关于宋词宏观的发展变化,一直有学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梳理、把握其脉络,以期呈现“历史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以下诸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以作家为纲、以人系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进行概括和总结。王文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移诗法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