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光禄/祝彦
艺术创作是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其形象的流露与表达。因为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等的高度抽象和精当描述,是各种精神现象的综合与融汇。它的形成,规定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词坛上,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1)]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2)]“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3)]词经过苏轼的改造和深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本文力图通过对他复杂多变的思想解剖,勾勒出其词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内容与其思想的逻辑关系来。
一
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虽然之间存在着不可根本调合的矛盾,时有剧烈的争斗与驳难,但最终是互为启发,互为补充,全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的高扬。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和弟都是名冠一时、卓誉千古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就曾向朝廷献计献策,提出了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积极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4)]他是支持和主张改革的,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不持彻底否定怀疑态度,只是反对其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而提倡循序渐进,稳妥进行,只不过与王安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