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词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词有着特殊的地位,对宋词的影响更是十分直接的。在对晚唐五代词的美学理解中,我拈出“装饰性”来作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也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更具美学色彩地观照那时词的艺术风貌。在“装饰性”这个命题下,可以展示词作为审美对象的一些独特层面。
关于词的“装饰性”,很多年前袁行霈先生已有明确的提出,并非我的“独家发明”。袁先生在论述温庭筠词时指出:“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性,追求装饰效果,好象精致的工艺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斑斓的色彩,绚丽的图案,精致的装潢,以及种种令人惊叹的装饰技巧。……温词就好比一架画着金鹧鸪的美丽精巧的屏风,或者说是屏风上画着的艳丽夺目的金鹧鸪。温词的美是一种装饰美、图案美、装潢美,欣赏温词有时要象欣赏工艺品那样,去欣赏那些精巧细致之处。”①袁先生对温词的评价真可谓独具慧眼,发人所未发。我以“装饰性”作为这篇文章的基本命题,主要是考虑到从这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应该指出这是一种从造型艺术转借而来,其艺术语言并不相同。
一“装饰性”在诗词的审美批评中的含义
“装饰化”在文学中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在这里指的是诗词中那种以文字的艺术语言创造出的具有装饰效果的意象,它们以鲜明的视觉性、图案化和节奏感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诗词中一些抢眼的“亮点”,从而也营造出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
“装饰性”与装饰艺术是有深厚渊源的,但它当然不是指装饰艺术本身的一些具体特点,而是从中升发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性质。前苏联的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中解释“装饰性”说:“(来源于拉丁文decoro…修饰)。1、指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这类艺术作品是以形式的优雅修饰、人物形象和自然界的美化、细节的精美加工为特色的。2、指对织物、日用品和建筑物的内部陈设(室内装饰)进行艺术加工和修饰,也就是说,专指装饰艺术。”②我们这里所取的意思自然是第一种。苏珊·朗格对装饰性的独特理解,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的,她说:“那么,什么是装饰呢?它明显的同义词是‘添饰’(ornamentaion)‘美饰’(embellishment)。但一如大多同义词,它们不完全相等。‘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decora-tion)与‘得体’(decorum)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然而,适宜于什么呢?是什么形式化了呢?一个视觉的表面。优秀装饰的直接效果就是以某种方式使这一表面更易视见。织物的漂亮镶边不仅强化了它的边缘,而且突现了无文饰的布面。而且,一个规则而完整的图案,如果是好看的,就会使这一表相浑然统一,而非姿态纷杂。无论如何,即使取基本的图案也能集中并吸引人们的视线,去观看它所装饰的空间。”③朗格对装饰性的阐说,一方面是密切结合着装饰艺术的实际,一方面又揭示了它的美学品格,特别适合于说明诗词创作中的装饰性特征。
诗词中的“装饰性”审美特征,是以文字作为艺术语言构造出来的。它不具备造型艺术那样的直接可感性,并非附丽于其它物质材料如陶瓷、布匹、铜铁等的表面而呈现于审美主体的视觉,而是指诗人创造出更多色彩鲜明而又互相对比的意象,更多考虑内在构图的完整,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图案化的内在视像。
二装饰性在词中的显例
如果说这种装饰性特征在词的初起时还没什么更多的显现,而到晚唐时便蔚然而兴,到五代时则成为词创作的一大特征。词人以具有鲜明视觉效果的语汇来刻画环境、物体和人物,如同一幅幅图案式的画面,借以强化了词的情感因素。在晚唐五代词中,如“画堂”、“红蜡”、“罗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