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黄世中

李商隐诗的艺术特征,朱鹤龄以为“沉博绝丽”(《李义山诗集序》),冯浩则拈出“繁艳遥深”(《玉溪生诗笺注序》),似皆不如“隐秀”二字。《文心雕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可见“隐”就篇章而言,即诗外有“重旨”、“复意”,含有双重或多重旨义;而“秀”则就语言而论,即诗句应须“独拔”、“卓绝”,篇中有警策或形象鲜明的特出的字句。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含蓄大多用比兴。”贺裳《载酒园诗话》云:“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可见比兴是李商隐诗旨义含隐的重要手段。李商隐诗善以物态暗示人事,托物性兴寄人情,借物理以象征心志,且大多摹状而不即,托意而不离;不即不离而又若即若离,境象迷茫,旨义含蓄。
综观六朝比体,多思想浮薄,殊乏情致。初唐继六朝绮丽之风,亦只是摹写物象,无有寄托。李峤比物多至120首,未脱齐梁。其《莺》诗云:
“芳树杂花红,群莺乱晓空。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友生若可翼,幽谷响还通。”全诗立意平浅,用事落套,不见诗人性情,有比而无兴。而李商隐《流莺》云:“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有“风朝露夜”、“万户千门”的背景描写,有“飘荡巧啭”、“渡陌临流”的飞动姿态,有“不自持”、“曾苦伤春”的心志抒发,特别是末句对“凤城花枝”的企求,诗之寄托呼之欲出。读者可以认为是自伤爱情无望,为失恋之情诗;又可自“莺迁乔木”喻指企望登第。然仔细琢磨,诗又非早年在长安所作,“曾苦”二字透出此中消息。冯浩就敏锐地指出,三联“追忆京华莺声,故下接‘曾苦’。”因此,若为晚年于各处幕府“飘荡”后所作,似更切合。联系商隐生平,其“不自持”似自怨早年入令狐之门,后虽李党执政(良辰),却未能升擢(未必有佳期)。理想破灭,哀伤不忍卒听,即便飘荡一世,而“春”又何曾有!姚培谦笺云:“此伤己之飘荡无所托,而以流莺自寓也。”或自寓情感的失落,或寄托科举的失意,或感叹身世的飘荡,是所谓“重旨”、“复意”,亦即是“隐”。
如果进一步推求,《流莺》诗所以“隐”,所以含蓄蕴藉,主要在“流莺伤春”这一中心意象之迷茫窈渺,情韵之朦胧多义。考商隐诗伤春蕴含之情韵,有伤年华消逝,感叹头颅老大,似水流年;有伤情爱失落,感叹青春不再,知音难求;有伤身世飘零,感叹仕途迁降,理想破灭;有伤时日惟艰,感叹家国颓丧,百姓流离。李商隐诗所伤之“春”,有“年华之春”,有“情爱之春”,有“身世之春”,有“家国之春”。除《流莺》云“曾苦伤春不忍听”外,“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寄恼韩同年》),“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