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李定广

唐代诗坛出现了苦吟之风,最为人熟知的是贾岛推敲的故事。而学界对苦吟诗风的研究却比较薄弱,一般只在研究贾岛、孟郊等诗人时才有所涉及(如《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中唐苦吟诗人综论》)。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此作比较全面的梳理(如《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略论唐代的苦吟诗风》),逐渐厘清了人们对于苦吟诗风的一些模糊、狭隘的认识。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试图深入揭示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和现象。
一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
由于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学习贾岛苦吟为诗的人很多,因此学术界在给晚唐五代诗歌划分流派的时候,有人习惯将学习贾岛苦吟作风的诗人划为“苦吟派”,与“通俗派”、“艳情派”等诗派并列①。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苦吟之风发展到唐末五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现象——普遍苦吟现象②。几乎所有的诗人都苦吟,无论是刻意追随贾岛的,还是不追随甚至批评过贾岛诗的诗人,都有苦吟的表现和自白。如果以苦吟来分派的话,唐末五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苦吟派”。不仅像方干、齐己、李频、李洞这样的小材苦吟,就是像罗隐、韦庄、韩偓、陆龟蒙这样的大材也苦吟,连一向以浅显通俗甚至小儿能解而著称的郑谷、杜荀鹤、李山甫、卢延让也是苦吟诗人。通过计算机检索《全唐诗》(未包括《补编》),直接在诗中表白自己“苦吟”的共121首,其中晚唐五代计97首,约占80%强,中唐计24首(中唐以前,“苦吟”一词与吟诗无关,详后文),约占20%,而且愈至唐末五代愈多愈集中。其中杜荀鹤(9首)和齐己(8首)二人可谓整个唐五代所有诗人中的“苦吟大师”。其次是贾岛(6首)、刘得仁(5首)、方干(5首)、杜牧(4首)、韦庄(4首)、裴说(4首)、李中(4首)、孟郊(3首)、刘沧(3首)、许棠(3首)、李频(3首),余皆2首或1首。3首以上共十三人,其中孟郊、贾岛二人属中唐,杜牧、刘得仁二人属晚唐前期,其余九人都是唐末五代人。宋代陈与义有一段论述唐人苦吟的话,经常为学者引证:“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之类是也。”(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陈与义所列举“唐人”诗句的作者分别是卢延让、刘昭禹、方干(后两联),皆唐末五代人。又,《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苦吟门”所列诗人除贾岛一人外,全为唐末五代宋初人。因此说,唐末五代是苦吟风气的高潮期,出现了普遍苦吟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末五代人的苦吟观是互为表里的。
二“苦吟”含义的演变及唐末五代人的苦吟观
在讨论唐末五代的苦吟观之前,需要分析一下唐代“苦吟”一语的含义及其演变。一提到“苦吟”,人们习惯将其等同于花费时力进行诗歌创作;或者说殚精竭虑、苦心竭智的思考、构思。因为盛唐王昌龄曾鼓吹过“苦心竭智”说,中唐皎然又大力提倡“苦思”论,都与苦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苦吟”绝不等于“苦思”:“苦吟”的“苦”,虽有苦心思考的意思,也有反复、极力的意思;特别是“吟”,才是“苦吟”含义的落脚点。要理解“苦吟”,还必须从唐人普遍喜爱的“吟”谈起。
1.“吟”与“诵”、“歌”及“啸”的关系。古人吟诗的方法是口耳相传的,可是近现代以来渐渐失传了,也罕有人作专门的探讨。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技艺,“吟”即吟咏。《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