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大唐之音?和而不同——以唐代三大地域文学风貌为重心的考察

作者:李浩

治隋唐文学者最喜称道隋唐政治统一促成南北文学的合流,并进一步推论在南北分裂局面中,文学始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南北地域既然统一了,那么文学也“纳入了统一的进程之中”①。认为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据此推论,则唐代文学就具有一种合而且同的成熟性质。将政治的大一统与文学的统一、文风的合流划等号②,将政治的分裂与文学的地域色彩简单等同,这是一种主流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极广。几乎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范式,或“基本假定”、“绝对前提”,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被作为定论性知识写入流行的文学史教材中。唐代文学中的地域色彩究竟是否存在,南北文学的合流或合其两长应该如何理解,大一统帝国中是否有统一的文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检讨。
一文学的地域特色
由于地形地貌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貌、性情乃至趣味习尚的不同,中国古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统治者只能修教齐政,但却“不易其俗”、“不易其宜”,非不为也,不能也。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对此理论发挥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政治的统一并未改变寒暖燥湿、水土风气,故音声之差、习尚趣味之别也无法彻底改变,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淮南子·形训》:“土地各以其类生……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唐人李筌《太白阴经》中引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亦认为人的性格与地域有关系:
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
《绀珠集》也说:“东南,天地之奥藏,其地宽柔和卑,其土薄,其水浅,其生物滋,其财富,其人剽而不重,靡食而偷生,其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