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认为“尊王攘夷”乃韩愈古文改革的“中心思想”,是一场振兴儒学的运动,其终极目的是排除佛教、维护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由此,韩愈以儒家向来所坚持的“夷狄”之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将“佛”划为“夷狄”而加以猛烈攻击。韩愈倡导“文以载道”,以鼓扬华夏正宗的“道”统思想,而时下流行的骈文,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对仗的严格要求不足以担负起宣传道统的职责。因此,韩愈首先从文章形式的改革人手,要求废除骈文,恢复先秦、两汉之古文。在韩愈的大力倡导实践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伴随韩愈的离世,古文运动旋即式微。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唐一代,韩愈故后,佛教依然畅行不衰,骈文依然风行于世,人们信手拈出的依然是读之琅琅上口、阅之绚烂多姿的骈体文章。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颇有声势,但未能取得代替骈文的优势。整个中晚唐时代,骈文仍占主导地位”,“晚唐五代,骈文仍然盛行,古文不振”。不仅如此,从实际创作情况看,“唐代中后期的文章代表乃是擅长骈文的白居易、元稹而非韩愈”。清人姜宸英甚至认为,韩愈之后,“其徒从之者亦寡。历五代之乱,几没不传”。韩愈的古文运动经历五代之乱几乎爝火熄灭,骈文依然是“唐代最发达”的文体。既然韩愈的复古精神乃华夏正统,攘夷又是最强大的哲学和理论依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由导致这一伟大行动的失败?而从另一方面考虑:是什么原因使得骈文历经责难而生命不息?几经波折而终于不倒?
一
韩愈古文改革的失败固然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种种原因,如政治上,李唐王朝本身即属“夷狄”身份,皇帝崇佛,对于韩愈的排佛,帝王本身即持消极态度,这是韩愈古文改革失败的直接政治因素。哲学方面,佛教信徒的众多,尤其是许多高级政府官员的信佛成为排佛的主要障碍。上述两条乃韩愈古文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而在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