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程新炜
中国古代文体论萌芽于先秦,发韧于魏晋,成熟于齐梁,此后便蔚成大观,绵延千余年。中国文学的起源有两个源头:一是由原始神话、宗教所孕育出来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始诗歌,一是应用于各种社会生活场合中的种种文字。虽然诗歌的渊源更长、更古老,但首先获得细密区分的却是各类文章,原因在于诗是以乐获得区分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以风、雅、颂三个部分对所收录的诗作加以苑囿区分,殷商甲骨卜辞是中国最初的定型文字,因而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散文雏形。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章的演进,于是,文章的表述形式日见丰富。从春秋到秦统一之前,除了记叙、说明等文体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完善外,语录式的纪言体、论说体亦相继出现,形成了“至战国而著述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①]的局面。南宋陈骙在《文则》中指出了《左传》中保存的八种文体:“命、誓、盟、祷、谏、让、书、对”,这是文体发展的一大跃进。

文章的发展促进了文体的完备,也推动了文章写作理论的研究。人们开始对各种文章现象进行分析、探索,试图找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文章的写作,这样有关文章写作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中包括文章体裁的探讨。
一、文体理论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易经》中讲的“艮其辅、言有序”和《诗经》中讲的“出言有章”这些只语片言的朴素理论如果说是文体研究的初始,那么,汉代王充《论衡》中有关篇章组织的较具体的论述,则可以说是开了文体理论研究的先河。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论衡·正说》)这里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