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其包罗范围之广,研究问题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文学创作心理学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里的“文心”即指《文心雕龙》的书名,而“为文之用心”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这部旷世之作是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的。不仅如此,刘勰还以“涓子《琴心》、王孙《巧心》”为例,得出了“心哉美矣”的结论,进一步说明了“为文之用心”的写作宗旨。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刘勰以文学创作主体为对象,注重从主体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是相当自觉的,毫不夸张地说,《文心雕龙》乃是中国古代探讨文学创作心理学的典范之作。
一、“神”——文学创作心理的核心
“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含混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神”一方面被作为祖宗、本源来看待,如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黄帝、伏羲、女娲、夸父、共工等,他们是神话中的人物,但人们并不把他们看作神,而看作是人的祖先;另一方面,又具有神灵、神魂、神秘的含义,如《易·系辞上》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左传·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则水旱疬疫之灾,于是乎@①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①之”。[1](p1197)从哲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一方面吸收了“神”为祖宗、本源的含义,把“神”看作是与“形”相对应的一个哲学范畴;另一方面,也汲取“神”的神灵、神魂、神秘的含义,形成了有神论和无神论两大哲学派别,及围绕“神灭”与“神不灭”的长期论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神”,也在这两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解释:一方面,“神”被看作是与形相对的人的内在精神气质,顾恺之提出的“以形传神”理论,正是这种解释;另一方面“神”在文学创作中成了不可言说的神秘之物。
《文心雕龙》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