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研究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学术范式转型的过程,本文力图揭示小说研究转型过程中,现代学术范式建构的具体历史过程,特别重视和讨论这一过程中,包括晚清学者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发掘那些长期被“五四”新文学叙事模式所压抑和埋没的声音,以推进研究的深入和细化。
一、小说评点的困境、
衰落与新方法的萌芽
传统小说研究的基本方式——小说评点,从清嘉庆以后就呈现颓势,但从数量和影响上仍然占据主流话语,这从清代几个主要时期小说评点的数据统计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顺治年间,有评点本11种;康熙年间,有评点本31种;乾隆年间,有评点本17种;嘉庆年间,有评点本11种;道光年间,有评点本10种;光绪年间,有评点本36种①。可以看出,小说评点在康熙、乾隆达到繁荣高峰后,就一路衰落下来,道光以后,小说评点逐步进入尾声。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评点余波不绝,尤其是清中叶以来的《聊斋志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吸引着大量的文人评点家,小说批评呈现表面繁荣。《红楼梦》的评点有几十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也有多种评点本问世,《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荡寇志》、《花月痕》、《青楼梦》等新作,刊本也都附有评点。但是这个时期的小说评点真正有成绩、有特色的是《儒林外史》的评点②,其他大多是平庸之作,理论上无多创新。光绪年间表面繁荣的数目,实质上大多是旧瓶装新酒。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一些思想激进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也大量采用评点这一旧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感慨,并随着新兴的报刊在社会上流播广远。但是这不过是顶了评点的名义而已,小说评点也就在这回光返照般的虚假繁荣中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小说界革命”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影响,小说由传统的边缘文体逐步成为文学的中心,在此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是小说地位的不断升迁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则显露出传统小说评点愈来愈捉襟见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批评形式的产生。
小说评点衰落的更深层的原因,是与此一时期儒家义理之学的衰落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小说评点的产生与演变,本身就与儒家经典研究之学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它的精神和形式,体例上既可以在宋儒注解“四书”的形式上找到踪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