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学术史上,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形成,像许多其他学科一样,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论范畴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西方理论的介人,就不可能建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当然,在本学科的形成过程中,也并不是不存在问题,我以为其中有两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一是古今文学观念的差异问题,二是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问题。就第一个问题看,中西方都曾经在历史上形成过杂文学的观念,将纯审美的文学从各种文体里独立出来在西方是19世纪以来的事,在中国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第二个问题是中西双方的文学观念都是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产生的,而中西方的创作实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比如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是诗歌,而西方的创作主流则是叙事文学,因此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主体是诗话,而西方则是重叙事的戏剧小说理论。如果仅就叙事文学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写作与理论主要集中在历史著作领域,因而缺乏虚构的理念,西方的叙事文学则集中于史诗、戏剧与小说,因而其虚构叙事的实践与理论均很发达。正是由于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存在,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就不能不存在现代文学观念与古代研究对象之间是否一致的大问题。
当然,20世纪的中国学者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曾为此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某些学者曾主张保持中国原有的杂文学观念以维护中国的学术传统,章太炎先生就在《国故论衡·文学论略》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而且许多学者还发现西方的传统文学理论也是颇为庞杂的,如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在介绍文学一词的含义时,就将英文的“literature”概括为学问学识、书籍文库与文学诗文等数项内涵,并且与中国的文学作一对比,发现中国文学也是兼具学问、诗书、学者、官吏数义。但是当时的学者还必须面对另一种现实,这就是西方发展了的现代文学观念,具体讲也就是19世纪以来欧洲强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强调的是文学在思想情感表现方面的功能,因而逐渐趋向于纯文学观念,所以胡适先生在《什么是文学》一文中介绍文学时,就是以表情达意为核心,将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明白清楚、有力动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