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异人的引领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一段艰险通道(或洞穴、或桥梁、或溪流或高山)得以进入洞天或壶天仙境,乃是中国神奇小说中的常见主题。此类故事通常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情节单元组成:遇险(遇上奇人)——经入通道——发现异境——返回俗世,并由对彼岸世界、神仙生活的绮丽想象和“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相对性时间尺度构成奇幻的效果。如果我们从宇宙观、时空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就会发现,这类小说所描绘的意象和情节突破了上古时期先民固有的想象模式,反映出中国传统宇宙模式和时空观念的重大发展。这些小说大量出现在东汉以后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是外来文化冲击之后的产物。
一、“小中寓大”的空间观及其合理化
代表性的“壶天”故事载于《神仙传》卷九的《壶公传》:
壶公者……常悬一空壶於坐上,日入之后,公辄转足跳入壶中,人莫知所在,唯长房於楼上见之。……(壶公)语长房曰:“卿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随我跳,自当得入。”长房承公言为试,展足不觉已入。既入之后,不复见壶,但见楼观五色,重门阁道,见公左右侍者数十人。
汉魏以后兴起的对神仙世界的想象,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这个奇异的彼岸世界是球形或近似于球形的,所以有“洞天”、“壶天”等种种称呼。以往我们可能对球形宇宙概念的出现重视不够,实际上,这是思维方式上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因为,它表明在对宇宙的认识上,人类开始摆脱直观感知的阶段而开始进入初步的理性思考阶段。我们知道,无论东方西方,人类对宇宙世界的想象经历了几乎同样的几个阶段:最初是直接感知阶段。人类设想生活在一个平坦的世界上(虽然有高山和深谷),四周有一圈圆形地平线将其封闭。而在平坦的大地的上方,则覆盖着一个半球形的苍穹,上面镶嵌着无数星星。整个宇宙是由上下两层世界组成,上层是各种生灵生活的光明世界,下层是魔鬼和幽灵生活的地下世界。这也是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所谓萨满型宇宙图式。但是,随着人类的头脑对这个世界的区别和分类能力的日益增强,当我们超越了直接感知这一阶段,试图以一个宇宙模式来解释种种自然现象时,便产生了一个比开始时更简单和更细致的世界模型——一种球形的世界意象,一个天体外壳在其四周环绕。这种原始圆圈在一个阶段之后便分化为一组向心的圆圈;这样一来,整个天体就变成了一层层外壳组成的向心系统。这时候,人类直接感知的世界和他们对这一世界的思维模型之间是不一致的,因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