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刘 强

说起中古时期的“曲水赋诗”,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与特定环境相关的文化现象,即先秦的“登高赋诗”传统。“登高赋诗”本来是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卿大夫在交接邻国时,登上高高的台阶、升堂入室开展外事活动的过程中,援引《诗经》诗句以应对酬酢、伸发志意、展示才学的一种特定礼仪,《诗经》毛《传》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赋诗”——实际上是引《诗》——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的一种必备素质和能力。后来,“‘登高’一词于汉末进入了文学领域,魏晋之后更成了社会上的一种习俗”。(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149页)文人们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大自然的美景与个人心志神交冥会,极易激发诗情。曹操的“登高必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诗之二),都说明了创作意愿的萌生与“登高”的特定关系。不过,这时的“赋诗”已经不是引用诗句,而是一种真正的文人创作了。
自然环境对人的情绪心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登高”如此,“临水”也同样,而且二者常常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萧子显《自序》也说:“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就是将这两种人类活动引起的文化反应等量齐观了。如果说,“登高赋诗”传统经历了一个由庙堂仪式向民间习俗渐次转化的过程,那么,“曲水赋诗”现象则相反,它先是民间信仰和习俗的派生物,因为符合文人创作的心理机制而流行,最后被帝王和贵族所提倡,成为文人士大夫游宴雅集的一个特别节目,进而成为“公宴诗”的一个重要品种。
“曲水赋诗”的民俗学背景是复杂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周礼·春官·女巫》说:“女巫掌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