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亦冰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无论是就体系结构的完备性,还是理论思维的深邃性和创新性,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影响。我们看到,尽管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不断深入,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篇目结构逐渐明晰起来,但时至今日研究者对《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和刘勰的写作思路、体例问题仍然各说其是、聚众纷讼,难以取得共识。《辨骚》篇做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当中的第四篇在学界引发的分歧和争论最为突出,尤为引人注目。从大的方面,对《辨骚》篇的“文之枢纽”地位提出质疑,将其归入下面的文体论、创作论的意见屡见不鲜,具体到本篇要旨的解读更是五花八门,新见迭出。在《辨骚》篇的研究中出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本无可厚非,这本身就印证了龙学的繁荣,是学术研究的幸事。但是纷繁复杂的争论往往会遮蔽住我们的视线,回归原点重新解读文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辨骚》篇主要解决了下面三个问题:1.从汉代的骚辩争论出发重新检讨南朝骚辩的必要性,刘勰认为汉代对屈原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的评价已经不合时宜。2.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屈骚是宗经基础上的成功“蜕变”,它是宗经的典范和楷模,其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超越了六经。3.从文学接受角度看,后世不正确的学习和模仿屈骚反过来累及到屈骚在“流变”中的文学地位和影响,“楚艳汉侈,流弊不还”(《宗经》)。可以说第一部分是重新树立评价的思维方法和体系问题,其余部分则是对这种方法和体系的具体演绎。下面笔者分别从这三个方面予以论析。
一、汉代的骚辩
汉代有关楚辞的讨论主要形成了两种主流意见。一种是“举以方经”派,以刘安、扬雄、汉宣帝、王逸为代表,认为《离骚》具有类似经书的文化品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