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作为中国古代最常用、最基本的艺术想象或构思方式,汉魏六朝时期多有论及,在韦昭、曹植和宗炳等人之后〔1〕,陆机《文赋》对神思的基本特征展开论述。刘勰吸收陆机观点,在《文心雕龙》中专设《神思》篇,并把神思的基本特征归结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且将其列为创作论的总纲性论题,认为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形成了“体大虑周”、“寡二少双”〔2〕(p3)的文心神思观。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主要指的是艺术想象变化莫测。这种想象,一如古人所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既能冲破身观所限,又能跨越时空所阻,其本质上就是主体感情与艺术表象相融相游、和谐运动、向着审美意象方向发展的内涵丰富的心理活动,即刘勰所说的“神与物游”。从“万涂竞萌”的浮想联翩,到“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的虚拟幻象,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移觉激情,到“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与“神用相通,情变所孕”的意象生成,审美情感(情、神)与艺术表象(物、象)两大神思基本要素始终交织融合在一起,须臾不曾相离。但是,要出色地完成这种艺术想象,还需要必要的前提和条件,那就是神思前的“虚静”和平时的“积学”、“酌理”、“研阅”与“训致”等等。倘能掌握这些重要的神思法则,即可“垂帷制胜”,成就卓越的艺术创造。
神话思维,是原始初民对其周围现实的一种普遍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模式。神话思维与原始初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原始初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3〕(p69)即:在原始初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他们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相信精灵与神怪的普遍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与祖先,信仰巫咒与天帝。与此相联系,原始神话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以“天人合一”为原则,展现出人与自然互渗规律和时空混沌观念,表现出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