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的三部唐诗选集,除了《神韵集》偶为人们提到外,《唐贤三昧集》和《唐人绝句选》则一直处于受冷落的境地。这三部选集不仅与王氏的诗论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也切实反映着王氏一生的诗歌崇尚。阐释清楚这一点,对全面了解这位清代大诗人是不无裨益的。
一
《神韵集》是王渔洋初入仕赴扬州任推官的第二年(顺治十八年)编成的,从此,渔洋在诗坛上树立了自己以“神韵”为核心的诗歌理论。把《神韵集》看作王渔洋首倡“神韵”诗论的标志,已是论者的共同认识。然而,对王渔洋何以在此时抛出这部唐诗选,却大都语焉不详。笔者以为,其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由东南一带诗风的触发。清初诗坛,由于许多诗人既看清了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而拟古的弊病,又不愿步明末公安派倡导性灵而流于浅率、竟陵派提倡幽深孤峭而风格“诡谲”的后尘,于是另辟蹊径,标举宋诗,从而形成了一股尚宋的风气。尚宋既已成风,而其中心,恰在扬州一带。距扬州不远的虞山,有当时的诗坛领袖钱谦益。钱氏不仅在理论上提倡宋诗——其反拟古,倡真情,不拘于唐,兼顾及宋的态度,处在明末宋诗不被重视的时期,显然是在提醒人们对宋诗的注意——而且他本人的诗作风格也颇近宋诗,对入清以来的崇宋诗风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冯班所说的“虞山之言诗者,喜言宋、元”⑴,即是当地人追随钱氏的结果。苏州著名诗人汪琬和围绕在他身边的一批诗人,更是宋诗的积极推崇者和学习者,他们在其地造成了一种失之偏颇的势态。叶燮的学生沈德潜谈到自己的老师时说:“先生初入吴,时吴中称诗多宗范